正文 淺談新聞細節描寫對受眾逆反心理的解構(1 / 3)

淺談新聞細節描寫對受眾逆反心理的解構

傳媒實務

作者:譚金金

摘要:在長期的新聞實踐中,我們逐步認識到,信息並非無所不能,受眾也不是被動、消極的接受者。媒體在進行新聞傳播活動時,要認真揣摩受眾心理,對受眾需要的、感興趣的信息進行報道。本文從以新聞寫作中的細節描寫為切入點,對受眾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加以分析,闡述細節描寫在消解受眾逆反心理時起到的作用,有助於增強新聞的可讀性並樹立媒體的公信力。

關鍵詞:細節描寫;受眾;對抗式解碼;逆反心理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11-0132-02

20世紀初至20世紀30年代末,人們普遍認為大眾傳播具有極強的影響力,“魔彈論”也就應運而生了。著名的傳播學者施拉姆曾對其進行過如下表述:“傳播被視為魔彈,它可以毫無阻攔地傳遞觀念、情感、知識和欲望。……傳播似乎可以把某些東西注入人的頭腦,就像電流使電燈發出光亮一樣直截了當。”顯然,這種論斷有失偏頗。它認為傳播媒介擁有不可阻擋的強大力量,受眾隻能消極、被動地接受媒體信息,而影響信息接收的各種客觀社會因素則被忽略了,受眾在接收信息時,主觀的、積極的、能動的選擇能力也通通避而不談。新聞傳播活動是一項複雜的編碼與解碼過程,英國著名的傳播學者斯圖亞特·霍爾(Stuart Hall)在《製碼/ 解碼》(Encode/Decode)一文中認為,受眾在對解讀媒體傳播的信息時,可能出現三種立場,他稱之為“三個假想的解碼立場”,“對抗立場”便是其中之一。這種立場認為,解碼者很可能完全了解訊息是在什麼情況下被編碼的,也理解話語賦予的字麵意義和內涵意義的曲折變化,但卻對此置之於不顧,自行找來另一個詮釋架構,因此使得解碼的結果與編碼者所欲傳達的意義完全背道而馳。受眾對新聞傳播內容的逆反心理便可視為一種“對抗式解碼”的體現。

一、受眾產生逆反心理的表現

當報紙新聞信息違背新聞規律,出現虛假新聞,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時,受眾便會相應產生逆反心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麵:1.對媒體信息產生信任危機,對媒體所報道的信息產生懷疑,不願接受新聞所傳遞的信息;2.對報紙上的信息做消極解讀,甚至反向理解傳播者意圖,使信息不能按傳播者的願望進行傳播;3.受眾對傳播假新聞的媒體產生厭惡情緒,並對其進行諷刺與抨擊,以表達對媒體的不滿。

二、受眾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一)虛假新聞泛濫,導致媒體公信力下降,引發信任危機

引起受眾不信任的根源是新聞內容的虛假。新聞報道就是對事實的圖解,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之源、力量所在。新聞工作者必須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搞好調查研究。有事實才能寫新聞,沒有事實就不能寫新聞;有什麼樣的事實寫什麼樣的新聞,按事物的本來麵目進行描述。部分媒體為了博噱頭、賺眼球,罔顧新聞倫理與規範,捏造新聞事實,虛構新聞內容,欺騙受眾。媒體公信力大幅度下降,受眾對媒體的信任程度也大打折扣。

(二)部分媒體新聞報道業務不夠專業,可讀性差

眾所周知,新聞作品是媒體的生命之源,而新聞作品的質量更是決定媒體能否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關鍵。但一些記者對新聞業務並不精通,尤其疏於對新聞寫作的鑽研,寫出的文章空洞、乏味、套話連篇,無法精準、全麵地對新聞事實進行描寫,極易導致作品的片麵與極端,引起受眾反感。從人的感覺來說,眼見為實,越是細致形象的描繪越可以消除心中的疑惑,而理智、全麵的表達方式也更能夠得到受眾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