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網絡新媒體以個人化的服務代替了傳統的批量生產,傳播形式也不再單一,但“把關人”並沒有消失,隻是換了多種不同的形態,例如刪帖、發帖未通過、封殺微博賬號等等。這些把關行為既有組織性的,也有個人選擇性的。從宏觀上看,網絡新媒體的把關人有一下幾類:
(一)有傳統媒體做背景的專業新聞網站
這些網站有傳統媒體的品牌優勢,有豐富的新聞資源,實際上是傳統媒體在網絡上的延伸。
(二)各類商業網站
這些商業網站開設新聞頻道,以提高自身的關注度和競爭力。但他們的新聞絕大多數來自傳統媒體網站,特別是一些重大的政治時事更是如此。因此目前商業網站扮演的隻是新聞信息整合的角色。
(三)普通網民
網絡的個人化、交互性的特點使普通人有了發布信息的權力,但在發表個人看法的同時,一些謠言或欺詐信息混雜其中,使個人發布的消息缺乏可信度,所以網民隻是網絡上部分信息的把關人。
(四)中央政府
這是最權威最有力度的把關人。從宏觀上看,在網絡新媒體中,我們可以自行選擇內容的自由度增加,這意味著把關的減少。不過從微觀上看,新聞網站所接受和提供的內容大大增加,這也就需要有更多的篩選,因此個別媒體網站對自己內容的把關反而強化了。在網絡時代,“把關人”有著三重身份,並在這三重身份之間互相轉換。一是信息提供者。傳統的信息把關人為用戶提供新聞信息。二是信息分類者。傳統把關人運用專業知識對信息進行分類,為用戶提供指導。三是規範的倡導者和監督者。傳統把關人比一般用戶更了解信息傳播的規律,因此在網絡運行規範上,傳統把關人應該有所作為。四是網絡社會組織者。傳統媒體中已經具有權威性的把關人可以成為網絡傳播中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使網絡傳播更有序也更有效。
組構功能上,網絡新媒體中也經常會出現同題集中,專欄,配發評論、資料、圖片等形式,網頁的版麵編排與報紙的版麵編排在操作上區別不大。
三、新媒體環境下傳統新聞編輯的應對
(一)掌握並熟練運用各種新媒體技術
傳統編輯要在新媒體應用技術平台上,學會音頻、視頻的剪輯和加工,學會處理網絡碎片化的圖文信息,學會管理網絡互動社區,成為複合型的新型編輯以適應日新月異的網絡世界。
(二)重新聞的權威性、獨創性、特色化
網絡傳播的新聞信息量巨大,新聞來源也很難確定,而且大部分都內容重複、相互複製引用,其中還存在虛假、媚俗等等的不良信息,麵對真假難辨的泛濫信息,用戶很難在短時間裏選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傳統媒體應該憑借自身長期形成的品牌,用專業化的新聞隊來篩選、加工信息,為受眾提供來源可靠、傳播規範的並且具權威性、獨家特色的新聞報道。
(三)加強受眾理念,積極拓寬與受眾交流的渠道
鑒於網絡媒體的互動性,傳統媒體編輯應該從內心消除長久以來由於信息單向流動形成的心理優勢,站在與受眾平等的位置上,樹立為受眾服務的觀念,拓寬與受眾交流的渠道。比如電視節目可以更多地采取手機短信、電話等方式與觀眾進行互動,報紙可以邀請新聞人物與讀者進行座談對話,也可邀請讀者們與編輯記者們進行交流,傾聽讀者真正的需要。
(四)打破區域限製,樹立全球理念
網絡新聞傳播突破了區域限製,每時每刻都在更新著世界各國的新聞,網絡用戶能夠在第一時間知道地球上任一個角落發生的重大新聞事件,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編輯更應該適應信息發展的規律,打破地區限製,樹立全球理念,更好的為讀者服務。
參考文獻:
[1] 郭全中.Google中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比較研究[EB/OL].人民網-傳媒頻道,2010-10-25.
[2] 任誌明,張潔.網絡新聞的傳播特點[J].隴東學院學報,2009(6).
[3] 嚴誌武.傳統媒體如何應對網絡媒體的挑戰[J].蘭州學刊,2000(5).
[4] 朱樹煙.基於新媒體時代的新聞編輯能力培養分析[J].科技傳播,2012(9).
[5] 韓冰.全媒體化運營模式中新聞編輯業務的創新[J].東南傳播,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