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本量利關係的研究通常是以成本和業務量的研究為基礎的,這裏的業務量既可以是產出量,也可以是投入量;既可以是實物量、時間量,也可以是貨幣量。當業務量出現變化時,各種成本具有不同的性態,大體可分為三種情況: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混合成本。固定成本是不隨業務量的變化而變化的成本;變動成本是指隨著業務量的變化而成正比例變化的成本;混合成本是指介於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之間,並可將其分解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的成本。這樣一來,全部成本就可分為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兩個組成部分。
將成本分解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以後,再將收入和利潤加進來,因而成本、業務量和利潤之間的相互關係就可以用數學模型來表達。
1,損益方程式。
(1)基本損益方程式。
用財務會計原理,企業計算利潤的一般公式是:
利潤=銷售收入-總成本。
由於:
總成本=變動成本+固定成本。
=單位變動成本×產量+固定成本。
銷售收入=單價×銷售量。
在此,我們假設企業的產量等於企業的銷售量,那麼:
利潤=單價銷售量-單位變動成本銷售量-固定成本。
這一方程式就是基本損益方程式,它反映了利潤、單價、銷售量、單位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這五個變量之間的相互關係。隻要知道其中任何四個變量就可以得出第五個變量。
例:某企業隻生產一種甲產品,單價為200元,單位變動成本為90元,固定成本為25000元,銷售量預計為2000件,則企業的預計利潤為:
利潤=單價銷售量-單位變動成本銷售量-固定成本。
=200×2000-90×2000-25000。
=195000(元)
(2)損益方程式的變換形式。
前麵所講的基本損益方程式將利潤放在等式的左方是便於在其他四個變量已知的情況下計算企業的利潤。如果待求的是其他變量,那麼就可以將基本損益方程式進行恒等變換,從而得出以下四個變換後的方程式:
①計算銷售量的方程式。
銷售量:固定成本+利潤單價-單位變動成本。
②計算單價的方程式。
單價=固定成本+利潤銷售量+單位變動成本。
③計算單位變動成本的方程式。
單位變動成本=單價-固定成本+利潤銷售量。
④計算固定成本的公式。
固定成本=單價銷售量-單位變動成本銷售量-利潤。
(3)包括期間費用的損益方程式。
在企業理財實踐中,不但要分解產品成本,同時還要分解期間費用。期間費用通常包括銷售費用和行政管理費用等。
稅前利潤=銷售收入-(變動銷售成本+固定銷售成本)-(變動銷售和管理費用+固定銷售和管理費用)
=單價×銷售量-(單位變動銷售成本+單位變動銷售和管理費用)×銷售量-(固定銷售成本+固定銷售和管理費用)
(4)計算稅後利潤的損益方程式。
稅後利潤=(單價×銷售量-單位變動成本×銷售量-固定成本)×(1-所得稅稅率)
2,邊際貢獻方程式。
(1)邊際貢獻和邊際貢獻率。
所謂邊際貢獻是指銷售收入減去變動成本後所得出的差額,也就是。
邊際貢獻總額=銷售收入-變動成本總額。
或:
單位邊際貢獻=單價-單位變動成本。
邊際貢獻是產品的銷售收入在扣除自身變動成本後給企業所做的貢獻,它首先用於收回企業的固定成本,如果還有剩餘就可作為企業的利潤;如果不足以收回固定成本,那麼就是發生了虧損。
邊際貢獻率是指邊際貢獻在銷售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邊際貢獻率=邊際貢獻銷售收入×100%
=單位邊際貢獻單價×100%
邊際貢獻率可以理解為每1元銷售收入中邊際貢獻所占的比重,它能反映出產品給企業做出貢獻的能力。
例:某企業產品的單價為200元,單位變動成本為90元,預計銷售量為800件,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