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無處不在的品牌化(3 / 3)

這樣的理念,這樣的做法,使得工廠與工人陷入了險境,更有甚者,品牌完全取代了生產,他們不再用自家的工廠製造產品,因為工廠,機器和工人成本太高,取而代之的是從其他來源獲得產品,而這最好的代表,就是耐克(Nike)公司。

用耐克的前CEO,即Phil Knight的話說:“耐克不需要自己的工人和廠房。”事實上他們也是那麼做的,耐克是世界上第一家“無產品品牌”,旗下連半家工廠也沒有,他采用的是便宜至極的海外承包生產構架,即把廠房建立在亞洲的一些擁有廉價土地的第三世界國家,比如說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中國,使用當地的廉價勞動力為自己夜以繼日的製造產品,除此之外,耐克公司的高級職工隻需要把設計好的圖紙送到廠家,最後完成驗收和貼牌就可以了。

而相對如此廉價的產品製造成本,耐克把剩下的錢毫不猶豫的投入到了品牌營銷上去,除了邀請大牌明星代言和各類瘋狂的廣告宣傳之外,耐克還大量讚助各類運動員和演藝界明星,為此,人們可以經常看到各類明星在他的個人主頁上粘貼耐克讚助自己的各類運動產品的照片,除此之外,當然也少不了那些具有高知名度的運動或文藝活動。如果你覺得這些沒什麼,可不要忘了這類賦予品牌特色的宣傳方式是基於大量工廠關閉和工人失業的基礎上的。即使是在亞洲,耐克員工的大量勞動卻隻能獲得非常低的工資,甚至無法保證其基本的生活需求。更別提在上個世紀90年代發生在印尼的童工事件,事件曝光後,人們驚訝於這些光鮮的品牌背後竟是童工和血汗工廠。對比一下,耐克可以花天價在其品牌營銷上,卻不能對亞洲廠房裏的工人支付保障基本生活的薪水。在對於這些問題的質問上,耐克振振有詞的解釋現在的焦點是品牌的需求而非員工的

需求。

令人意外的是,這種如此殘忍的“耐克模式”現在被視為最偉大,最成功的品牌營銷模式,不斷地被各類品牌模仿複製,如運動品牌的Vans,李維斯(LEVIS)等,都宣布了自己的改組計劃,關閉廠房,增加廣告宣傳等。甚至在這些亞洲第三世界國家,一些製造廠商也不斷地把廠房搬遷到擁有更廉價地皮和勞動力的地區。毫無疑問,工廠關閉,工人失業,血汗工廠和童工成為了不得不為品牌化買單的第一批受害者。

十一、文化侵略

對於一家公司來說,賣掉產品並非是他最終的目的。Naimi Klein(2000)曾說過“對於像耐克,Polo和Tommy Hilfiger這樣的公司和企業來說,品牌化不僅能為他們的產品增加價值,更重要的是能夠吸收文化和想法,然後反過來運用這些去延伸和影響他們的品牌。換句話說,這些名牌產品不僅能夠對他國的經濟上產生影響,更能夠扭曲他國的價值觀和文化。

如今,我們能夠在各處看到可口可樂和麥當勞,當你在麥當勞吃巨無霸,喝著可口可樂的時候,你吃的不僅是一個漢堡或是可樂,更是一種西方文化。毫無疑問的,這種“文化侵略”就是來自於“品牌侵略”。當“品牌化”變成“品牌侵略”的時候,很少人能夠抵抗的了這種抵抗得了這種誘惑。

十二、反品牌化運動

全球第一次反品牌化運動發生在1999年11月28日的西雅圖,當時來自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5萬反全球化人士在世界貿易組織貿易部長會議前遊行示威,抗議世貿組織四年來推動的貿易自由化政策。這是一次對反品牌化的啟蒙運動,一些人們開始意識到隱藏在“品牌”和“品牌化”背後的問題,開始留意一些特別的現象,例如有一家獨立咖啡店,獨立服裝店,獨立書店或是藝術唱片店被某個連鎖或是加盟店如星巴克,沃爾瑪(Wal--Mart Stores)等取而代之。又比如說,在大型的商場裏,售貨員把某些商品從顯著位置撤下,取而代之的是更耳熟能詳的商品。這些之前被忽略的小細節,原來全是品牌化的結果。而更重要的是,這次“西雅圖之戰”被載入了史冊,成為反品牌化鬥爭的一種重要形式。在此之後,衍生出各種各樣的反品牌化組織,如“Enough”(夠了)反消費組織,提出了“How Much is Enough”(“到底要消費到什麼程度才足夠”)的口號,提醒人們認識和改變目前真正的消費現狀。另外還有RTS(Reclaim the Street 收複街道)組織,提出把街道從廣告文化中解救出來的口號,采用類似占領一樣的方式去填滿街道,是一種另類的藝術表現方式。除此之外,還有“文化反堵”、無品牌產品和各式各樣的反品牌電影和紀錄片出現。

十三、在品牌化的世界裏我們何去何從

我們現在已經無法回避無處不在的品牌化世界。坐在你的豐田汽車裏,喝著剛買的星巴克,聽著Iphone手機裏的音樂,路過一個又一個廣告牌。不知不覺,我們被品牌洗腦,成為品牌的奴隸,我們也開始思考,開始反抗品牌化的世界,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現代社會,我們已經不可能生活在沒有品牌和廣告的真空世界裏。所以,我們該如何看待品牌和品牌化,作為消費者的我們是否也有責任。因為我們創造了品牌文化,但我們也製造了一係列可怕的品牌化問題。

參考文獻:

[1] Naomi,Klein(2000)NoLogo.London Flamingo.

[2] 馬丁·林斯特龍(2013) 品牌洗腦 世界著名品牌隻做不說的營銷秘密 北京 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