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文化心理學視野的思維方式解讀
文化論壇
作者:蒯雪婷
摘 要:本篇文通過研究心理學中的思維方式,分析在當前心理學的研究不斷深入的同時,一些專家在研究的思維方式及思路上發生的轉變。也重點地探討了在文化心理學中,東西方的思維方式的對比,還有我國的思維方式的分析。最後還指出對思維方式進行研究未來的方向。
關鍵詞:文化心理學;視野下;思維方式;解讀
作者簡介:蒯雪婷(1978-),女,河南商丘人,碩士,講師;專業研究方向:應用心理學。
[中圖分類號]:B8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21--01
文化心理學是在上世紀的中葉產生和興起的,過去的這幾十年中,人們一直尋求問題的答案。通過了解心理學的框架內,在某些領域研究成為了對文化影響進行了解的最直接證據。文化對人心理以及行為上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專家們的一致認識,然而在文化研究中,它是怎樣影響人心理以及行為的,以及影響的機製,是專家們一直進行探索和研究的。在嚴格的意義來說,科學心理學在誕生的那一天起,文化的影響就處在一個非常關鍵位置。人們心理的發展也是族群進行長期的發展而產生的,對這個過程,對於個體來說,一無所知,對人類的心理發展進行充分了解,應該在曆史以及文化那裏尋求答案了。
一、在傳統心理學的框架中研究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就是人們對周圍信息進行感知和處理,對世界環境一種思維習慣,它在民族長期曆史發展中逐漸形成,在元認知的模式上是比較固定的。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主要體現出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的文化核心。
思維方式的研究,最早應該追溯到榮格對人格類型說的研究,他在功能以及能量取向上的兩個維度,將人格分成了八種類型,這也成了後來西方的心理學家研究思維方式的重要基礎。在此之後,阿德勒提出生活風格言論,表現出了個人受到文化以及社會的影響後產生的思維特征。他提出了,每個人在文化和生活的環境上都是不同的,所以在應對生活中發生的一些問題上也是不同的。
在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Myers與Briggs研究管理者及其人格的時候提出梅-比人格類型指標。在直覺和感受,情感和思維,知覺和判斷以及外向和內向來對管理者的認知風格進行衡量,在感覺直覺和內外向兩個維度上將認知的風格分為十六種,在管理的實踐上得到了非常廣泛的關注。
二、對中國人在思維方式上的測量
對中國人的思維進行測量的工具就是楊中方以及趙誌裕的中庸的思維測量。他們把中庸認定是中國人特有思維的特征。中庸的主要功能是調整具體認知的過程,幫助人們做決定,使行動目標得以完成;第二個進行測量用工具是彭凱平等人研究編製出的辯證思維的量表,他們運用了大量研究的實驗來證明,中國人所進行的思維都是具有辯證主義的。在對這種理論進行研究之後,編製出一共有十四個題目表達的辯證思維量表;第三個測量工具就是由彭凱平和侯玉波幾個人編製的中國人整體進行思維方式的量表,這個量表主要的特點就是中國文化,應該將東西方思維來進行對比,並且把研究的結論當做根據來進行設計,一開始整體思維方式的量表主要分成了五個維度和十七個題目,分別從折中性、矛盾性、和諧性以及變化性和聯係性,這五個方麵維度來衡量中國人的思維特性,通過幾次修訂,量表的最終版本包含七點力克特量表三個維度以及二十六個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