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快樂的童話天堂
文學評論
作者:吳麗麗
摘 要:瑞典兒童文學作家阿斯特裏德·林格倫創作的著名作品《長襪子皮皮》,塑造出經典的兒童形象,顛覆了傳統教育觀念對兒童的定位,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永遠快樂的兒童,也為我們構建了一個永遠快樂的童話天堂,我們感受到作品中流露出的作者對兒童的深切關懷,也領悟到作者所提倡的兒童本位的快樂教育理念。
關鍵詞:長襪子皮皮;兒童;快樂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21-0-02
七歲女兒卡琳的隨口一說讓瑞典兒童文學作家阿斯特裏德.林格倫寫出了著名的《長襪子皮皮》。皮皮露達·維多利亞·魯爾加迪婭·克魯斯蒙達·埃弗拉伊姆·長襪子——林格倫筆下這個有著冗長名字的奇怪小姑娘,長著滿頭紅發、紮著小辮兒、兩隻腳穿著顏色不同的長襪、活潑熱情、喜歡冒險竟又力大無窮,總有些奇思妙想,又總有著令人意想不到的際遇,這個獨特誇張的小人物更與眾不同的是她永遠快樂,“快樂”無疑是林格倫兒童文學觀的重要範疇,她擺脫了傳統僵化教育觀念的束縛,為我們塑造了一個自由快樂的理想兒童形象,構建了一個天真純美的童話天堂。
一、永遠的快樂城堡——維拉·維洛古拉
故事裏的維拉·維洛古拉是皮皮居住的小屋,是一個坐落在小鎮郊外的破舊小屋,屋外隻有一座東倒西歪的院子,然而這座物質條件極具破敗的小屋卻是令所有兒童向往的快樂城堡。皮皮在這座屋子裏自由自在地玩耍,她在地板上做餅幹、將刷子綁在腳上像溜冰一樣刷地板、往屋頂上扔雞蛋、在屋頂上和警察玩拍人遊戲、和小偷一起跳舞、和鄰居孩子杜米、阿妮卡一起爬樹,享受著自由隨性的真正快樂。
傳統的教育觀念推崇引導孩子成為乖巧聽話、循規蹈矩的模範兒童,而這種僵化的教育理念無疑壓抑了孩子自由活潑的天性,也限製了兒童的個性發展。林格倫認為兒童就該是隨性和快樂的,她說在寫作中“我唯一的讀者和批評者就是我自己,隻不過是童年時代的我自己。那個孩子活在我心靈中……我總是讓他過得快活”[1],在故事裏,我們看到所有愉快的事情都發生在皮皮住的這座小房子裏,兒童的遊戲天性在這裏得到了充分的滿足,林格倫建造了一個永遠充滿快樂的殿堂——維拉·維洛古拉,它是快樂的象征,在這座快樂城堡裏,永遠隻有歡樂和自由。
二、長不大的快樂兒童——皮皮
現實中的兒童往往因成人意願的幹預而被限製了自由快樂的心性,兒童長大以後又將這種教育模式複製給下一代,形成了社會僵化教育觀念的惡性循環,成人本位的思維模式無疑忽略了兒童的重要性,給兒童帶來了過多的束縛和精神壓力,不利於兒童的健康成長。對教條教育理念的不滿,讓林格倫在她的作品中“企圖解決一個如何使自己作品的主人公感到幸福的問題”,[2]她認為隻有釋放兒童天性,充分給予他們自由和發展空間,兒童才能幸福成長。因此,她塑造了一個完全顛覆現實中乖寶寶形象的隨性的怪孩子:皮皮。
九歲的皮皮沒有父母陪伴,媽媽很早過世,爸爸卷入海中毫無音訊,皮皮有著可憐的身世,然而她並不悲觀,反而活的很快樂。她覺得“沒有爸爸媽媽倒也自在,你看,在皮皮玩得正開心時,不會有人催她說‘該睡覺啦!’在皮皮想吃點心時,也不會有人對她說‘把魚肝油吃了!’”林格倫將皮皮塑造為獨立個體,父母不再是幹預皮皮生活的主導者,而成為隱藏在皮皮背後鼓勵和支持她的精神支柱。皮皮認為“她媽媽坐在天上,通過一個小孔看著她在人間的女兒……我的媽媽是天使,我爸爸是黑人國王,確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這麼棒的好父母!”林格倫將父母角色隱藏除了突出兒童的主體地位,也是在宣揚一種兒童本位的教育理念,成人不應該直接幹涉兒童的思想,而應成為兒童成長道路上的陪伴者,尊重孩子的選擇。故事中皮皮的父母雖未正麵出現,卻始終給皮皮以溫暖的愛的力量,所以皮皮雖一個人卻從未覺得孤單,反而活的非常快樂。
皮皮穿著古怪、個性張揚,她穿著自己做的藍布和紅布拚成的衣服,一隻腳穿著黑色襪子,另一隻腳穿著棕色襪子,穿著比她的腳大一倍的皮鞋,這個穿著鬆垮的小姑娘顯然不符合傳統的乖乖女形象,更有意思的是,皮皮不是弱不禁風的嬌弱的小公主,她的力氣大得驚人,“如果她願意的話,她能夠一下子舉起一匹馬”,甚至她可以舉起擋路的母牛……兒童在現實生活中總是處於弱勢地位,在成人和社會規範的約束下循規蹈矩的生活,因而兒童渴望擁有力量從而使自己變得鬆強大、無所畏懼,故事裏的皮皮擁有力量,看似無所不能,完成了大多數兒童的願望,因而,她成為了兒童心中崇拜和渴望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