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謀易”思想(1)(2 / 3)

1.4、獨來獨往,遠離團隊。

有一些銷售精英,雖然沒有對企業造成上述的危害,卻有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在團隊活動中,不參與、不貢獻、不合作,成為遊離於團隊之外的“獨行俠”。企業為了業務發展,經常會招聘一些新員工補充到市場上,卻由於經驗與能力的不足,工作很難開展。這時企業會找一個老業務員-銷售精英負責輔導工作。新的業務員若遇到這種輔導人,那麼在強烈的市場壓力下不能得到及時的幫助,很可能就會失去信心,黯然離去。這種現象在企業裏還是普遍存在的,這些銷售精英在個人業務拓展的時候,的確是一把好手,卻不願幫助新業務員或為企業分憂,白白“浪費”了自己的一身“好武藝”。

1.5、結黨營私,裏通客戶。

這種現象尤其讓企業頭疼不已,卻又很難抓到憑據。小企業更是深受其害。這種現象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來自於企業文化的缺失,當業務員在企業中的歸屬感越來越低的時候容易出現這樣的現象。一些所謂的業務精英在市場上耕耘多年,和經銷商已經有了相當深厚的個人感情,如果企業向心力差的話,從心理上業務員更願意站在經銷商的立場上向企業榨取額外的利益。因而有業務員會透漏企業秘密給客戶,由客戶出麵向企業索取利益,而業務員則在中間攪渾水,達到侵占企業利益、中飽私囊的目的。因為飼料企業有給客戶返點和年終銷量獎勵的習慣,所以,這一塊就成為他們眼中的肥肉了,隻要底線交代給客戶,那麼企業就會處於被動之中,而這種狀況尤其和企業規模大小成正比,企業越小越容易受到影響。

1.6、假借資源,自行創業。

飼料行業有一個眾所周知的現象,就是進入的門檻十分低。如果一個業務員打算進入濃縮料行業的話,他隻需要花4萬~5萬元資金就完全可以開始運作起來。許多地方的飼料廠為了分攤生產成本,對外提供代加工服務,每噸隻收取70~80元的加工費。這樣一來,一旦所謂的精英業務員的銷售達到一定(或者自己認為可觀的)數量,就會萌發自己出去創業的衝動,而這種現象在業務員隊伍中並不是個別例子。更有許多業務員在當初就抱有利用企業的資源鍛煉自己、擴大人脈的動機,因此,一旦時機成熟就會離開。

2、打破“二、八”定律的謊言。

對於“二、八定律”,一種說法是這麼解釋的:“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隻占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盡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引申在飼料銷售當中可以理解為:80%的業務是由團隊中20%的銷售精英完成的。這種觀點在飼料業有很大的市場,同時這種觀點也“害”了我們的企業。別的行業有這種觀點至少不會給企業帶來損失,因為其他大部分行業,精英創業的成本是相當高的,而飼料則是個低門檻。因此,你盲目地相信這個定理的存在會給自己找到借口-一個依賴精英拓展市場的借口,所以,也會更容易遭遇上麵所描述的“營銷精英的6宗罪”。

那麼,是不是隻有依賴那20%的營銷精英才可以做大市場?

2007年,筆者有幸深入到遼寧的一家飼料企業做了一些調研。2006年,對於大多數的飼料企業來說,都是一個難忘的年份,它們遭遇了“豬高熱病”和“豬價大跌”,卻沒有自己滿意的收獲。而就是這一年,這家撫順的企業卻取得了較大的發展,無論市場拓展、市場美譽、銷量還是利潤都給了它們一個驚喜,其實這種驚喜應該在意料之中的。

這家企業走的路子類似於普瑞納的“程序營銷”模式,隻不過進行了更貼近遼寧具體情況的項目簡化。他們並不迷戀營銷精英的作用,從社會上聘請了一批退伍軍人、下崗工人甚至是樸實的農民進行規範化的培訓,然後放到市場上去。他們做著簡單的工作-反複的教養殖戶養豬、幫養殖戶算賬、改變養殖戶觀念。如此簡單、反複的循環,企業、員工、養殖戶都賺到了錢。員工的收入不太高,卻穩步提升,而且企業的向心力、凝聚力也變得更加強大。在這裏也有少數的營銷精英,但他們給其他員工傳遞的卻是健康、積極的信號,在企業裏他們是標兵、模範、大家學習的對象。這家企業的員工流失率出奇得低,一群並非出自高校的平凡業務員創造了低迷市場下的發展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