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到這裏,多少有點不敢下筆,空洞的理論總是讓人不易理解,需要案例。本行業人和企業的案例是大家最熟悉的,也是最容易幫助理解的,但是,寫出來總是容易惹到一些麻煩,這無關於事情的真相,而在於對方的感覺。讚譽的,對方當然很高興,而稍有左右,則引起對方不滿甚至是抗議。
說成功營銷或者是造勢,大家可以去研究雙胞胎,雙胞胎的案例很容易得到,因為研究雙胞胎的專家和學者已經湧現了很多,而關於雙胞胎營銷造勢的案例也基本上是客觀公正的。下麵的篇幅裏也會提到雙胞胎的造勢策略。
百度詞典中對:“勢”的解釋為:、1、?、權力;2、表現出來的情況。
物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勢能”,亦稱“位能”。由相互作用的物體之間的相對位置,或由物體內部各部分之間的相對位置所確定的能叫做“勢能”。勢能又有“重力勢能”之說。“重力勢能”的解釋為:物體由於被舉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勢能(gravitational、potential、energy)。
對於重力勢能,其大小由地球和地麵上物體的相對位置決定。物體質量越大、位置越高、做功本領越大,物體具有的重力勢能就越多。
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具有重力勢能,關鍵看此物體相對某一個平麵有沒有被舉高,即相對此平麵有沒有一定的高度。若有,則物體具有重力勢能,若沒有,則物體不具有重力勢能。
我們這裏對“勢”的取義是“威力”和“氣勢”。威力如何體現?一種是已經在本領域擁有絕對的優勢,威力強大、所到披靡。它的競爭對手不是別人,而是自己,隻需要不斷的使自己進步並保證不斷的推陳出新就可以。這樣的企業有,微軟就是,在軟件行業鮮有對手,它隻需要不斷地把windows98變成XP再變成vista就可以。還有中國保健品行業的腦白金,隻需要不斷地用廣告持續轟炸我們的視覺、聽覺保持我們的注意力,然後再推出“黃金搭檔”、“黃金酒”之類的東西,因為它們已經絕對領先,隻需要“挾勢”而行即可。
當然,並非隻有國際性的企業,和全國範圍領先的產品才可以有這種專利,小企業隻要有足夠的高度,一樣可以實現“勢如破竹”。
1、王傳福事業有高度2009年勢如破竹成首富。
企業不在大小,而在於高度。一個小企業隻去做誰都可以做的粗糙產品,沒有什麼產品和技術優勢,要想迅速崛起,無異於天方夜譚。而隻要有足夠的高度和清晰的思路,加上持續的努力,成功就隻是時間問題了。
2009年的胡潤百富榜首富實在讓人大跌眼鏡:9月27日,胡潤公布了“2009胡潤百富榜”前兩名,巴菲特看好的比亞迪集團總裁王傳福以財富350億元從去年排名的103位飆升至今年的第1位。張茵家族以財富330億元排名第二。
現年42歲的王傳福,出生在安徽無為縣一戶農民家庭。王傳福於1995年創立比亞迪,擁有充電電池、手機產業。2002年,比亞迪在香港主板上市,王傳福擁有27、83%的股份。2003年初,比亞迪以2、7億元收購西安秦川汽車77%的股權,成為吉利之後的中國第二家民營轎車生產企業。
誰說農民家的孩子就沒有高度?當中國手機品牌還是日、美、歐產品一統天下的時候,鋰電池更是絕對高科技的代名詞。王傳福創業一出手就選擇了中國商人不敢想的高度:造手機鋰電池!
1995年,手機還是老板們手中值得炫耀的奢侈品的時候,王傳福憑借250萬元資金,帶著20員工在深圳蓮塘用手工開始製造手機電池。如今,王傳福的比亞迪電池已經占到全世界20%的市場份額,成為摩托羅拉、諾基亞的第一大供應商。僅用了7年時間,比亞迪成功在香港上市,當時市值110億元,而比亞迪也成為了世界第二大電池生產供應商。
回過頭來,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王傳福的高超的“明勢”能力:手機的發展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而對大量手機電池的需求已經是在所難免。王傳福的250萬元當時做不了手機,他便選擇了做手機電池,而且做最有技術含量的鋰電池。也正是因為這個“高度”和“聚焦”,王傳福的比亞迪才成為了世界第二。
準確的判斷未來趨勢,王傳福介入手機電池領域,這是“明勢”;成為摩托羅拉、諾基亞的第一大電池供應商是王傳福善於“借勢”;借為世界一流手機生產商配套美譽之“勢”輕鬆拿下一些小的手機生產企業的訂單。而假手秦川福萊爾進入汽車領域體現了王傳福的超級“明勢”能力,高調宣布進軍電動汽車領域則是成功“造勢”。後來的一些跡象也表明,王傳福和股神巴菲特的相互“造勢”最終成就了今天的中國首富。沒有成成功的“造勢”,從去年排名的103位飆升至今年的第1位也隻能是一個夢想。
男人愛三樣東西:汽車、武器和美女,對於汽車,我也是毫無例外的關注。2003年,比亞迪以2、7億元的價格收購西安秦川汽車有限責任公司77%的股份,入主秦川汽車的比亞迪成為繼吉利之後的第二家民營轎車企業,5月,秦川汽車正式更名為比亞迪汽車。我當時並沒有看出這其中的奧妙,隻是隱隱覺得,比亞迪造汽車絕對沒有這麼簡單。至少,當時的秦川福萊爾汽車隻是一種很低端的微型轎車,造型和市場表現都很差。這就是普通人和超級俊傑的區別:王傳福很清楚,而我並不明白。現在我有理由相信:比亞迪造汽車一開始的目的就是盯住了在未來造出環保節能的電動汽車這一遠大目標。想一想:六年前就有這種遠見卓識,是一種何等的“明勢”能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