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電話為使用終端的受體(農民群眾)認可規劃
由於受傳統思維模式、較封閉的外部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經濟欠發達地區廣大農民群眾對新事物一般持觀望態度,從認識到認可再到真正參與需要一個過程。這就需要農民群眾首先認可拓寬農村科技信息資源的種種優勢,再通過現有的依靠農村科技信息資源而獲得成功的典型範例做一詳細說明,同時在費用上、使用的便利度上對現有模式和該模式做一對比,使廣大農民群眾認可並積極參與。
2.“農民—電話—網絡“模式的理論構建與實施對策
該理論為‘農民—電話—網絡’的模式,即農民通過撥打電話到該中介平台,提供自己的產出、需求信息,該平台在對數據彙總整理後與網絡進行對接,在充分利用網絡後對進行梳理後以電話的方式對農民群眾的信息進行回饋。同時,根據前期調研結果,構建一個人工服務平台,廣大群眾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谘詢,所有受體溝通均以電話方式完成。
3.該模式的技術、良性運行等機製的完善
由於該模式目前隻是一個理論構架,其實現需要建立良性發展的運行機製,推進技術支撐體係建設,科技人才保障體係以及費用的投入。所以該模式的需要政府部門的引導與投入,市場的導向,資源的有效整合,運營商的技術支持,以及後續的調查完善,從而推動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信息化服務模式長期有效發展的良性循環。
雖然農村信息化服務模式是近年來一個不乏研究者的課題,但其研究角度多以互聯網普及為前提。由於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環境等因素,農村經濟也同樣存在著非常嚴重的“二元分化”。現有的農業信息化服務模式都是基於網絡實施構築的,本模式突破了經濟欠發達地區網絡覆蓋麵窄導致農村信息溝通不暢的瓶頸,使得農業信息科技服務平台的健全使用不再是紙上談兵。
參考文獻:
[1]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2014.01
[2]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局.年度數據[EB/OL].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m=hgnd
[3]王柯敏.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係發展的主導模式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07.3
[4]劉廣峰,艾延坤,王群才,鄭少斐.構建新型科技服務模式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河南科技,2008.15
[5]湖南省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科技成果推廣項目指南[R].湖南省科學技術廳,2005.10
[6]郭永田.試論發展農村信息化[J].農業經濟問題,2007.1
[7]蘇曉東.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研究現狀及其發展趨勢[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8.16
[8]楊軍,葛孚橋.論縣域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係的構建[J].農業經濟,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