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農村科技中介服務組織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模式實現:①事業型農業科技推廣機構中介;②自主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中介;③現場型科技服務形式中介;④示範型農業科技園中介;⑤項目帶動型科技推廣中介;⑥兼業(商業)型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型中介。
可以看出,這六種模式都是以實體為基礎的中介模式,受到時間或者地點的限製,而信息量來說相對於互聯網來說,更是有巨大的不足。
二、農業信息科技服務發展趨勢及存在的問題
1.農業科技服務體係發展趨勢
綜合經濟欠發達區域和省份的農業科技服務體係的發展情況,可以看出在未來整個農業科技服務體係會有以下幾個發展趨勢:
著眼於培育農村科技服務主體。主要通過培育新興農村科技服務組織,促進農村科技服務主體的多元化,並著力增強各類服務組織的活力和服務能力,以改善農村科技服務的供給和效率,完善農村科技服務的競爭格局。
著眼於整合農村科技服務資源。通過發揮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整合和盤活各類科技服務資源,引導高校、科研機構、推廣部門的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等流向農村,更好地滿足廣大農戶、專業合作組織的科技服務需求。
著眼於創新農村科技服務機製。通過引入市場化手段,將各類農村科技服務主體與農戶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機製。重點是激勵科技人員走入農村,結合農村產業發展的需求,將知識、技術、信息等傳授給農戶,科技人員也可以在實踐中找到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有效途徑。
著眼於完善農村科技服務手段。結合農村實際條件,運用現代技術手段,更加便捷地向農戶提供科技谘詢、技術培訓、市場信息等服務。
2.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業信息科技服務存在的問題
隨著農村經營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城鎮一體化腳步的加快,農村科技服務體係創新嚴重滯後,原有的體製框架仍未突破,現行的服務模式由於硬件以及受體本身的技能緣故成為農業科技推廣體係發揮強大性能的瓶頸。目前欠發達地區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體係存在著以下一些問題:①由於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互聯網和電腦的普及率較低,受體(農民群眾)計算機操作水平有待提高,因此無法真正利用起來現有的基於互聯網的一些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體係來獲取和發布所需要信息;②經濟欠發達地區由於信息相對閉塞等原因,傳統農民群眾對於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這一新興的農業服務體係的認同不夠,有時會有不信任或者不願意使用科技信息服務體係的問題;③經濟欠發達地區由於客觀情況的限製,現有的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體係常常會出現持續性差,服務體係會出現無人使用的情況,最終會導致無法繼續施行。
故而市場需要一個中介平台在農民和信息間進行一個“譯碼”作用。因此盡快建成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求的新型農業科技服務體係及農業信息中介平台,為推進經濟欠發達地區區域經濟的迅速發展,解決好"三農"問題,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三、構建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民—電話—網絡”模式農業信息科技服務平台
對於經濟欠發達地區來說,農業產業在其經濟產業構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加快農村城鎮化步伐,打破城鄉二元化的進程中,城鄉之間無障礙溝通是其實現的充要條件。在互聯網時代,網絡覆蓋麵窄是導致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信息溝通不暢的瓶頸,但近乎百分百的電話覆蓋率卻能夠成為突破點,隻要能在電話和互聯網間構築一個以電話為受體(農民群眾)使用終端的信息中介平台,便能夠有效實現“農民—電話—網絡”的溝通途徑,從而使得城鄉之間產品、信息輸入輸出無障礙,農村信息化服務更加貼近農村現實,信息服務體係的覆蓋範圍進一步擴展,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真正實現農村信息服務提出一個可行的理論基礎,具體的實施過程則需要從使用終端的觀念、中介平台的構建以及技術支持方麵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