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欠發達地區農業科技服務平台模式的研究(1 / 3)

欠發達地區農業科技服務平台模式的研究

政府與公共管理

作者:白嘉菀

摘要:促進農業產業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從而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是目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通過構建農業信息科技服務體係,擬通過電話在互聯網覆蓋不全麵的經濟欠發達地區構築以電話為試用終端的農業信息科技服務中介平台,該模式使得信息服務體係的覆蓋範圍進一步擴展。

關鍵詞: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業科技信息化服務平台

隨著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的發布,全麵深化農村改革,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係成為三農建設的重中之重。深化改革、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目的都是實現城鄉一體化,讓更多的農村人口收入增加,享受現代化帶來的便捷。互聯網以其巨大的信息量和信息資源的共享性成為推進新農村建築的重要推手。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4年1月16日發布的《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國網民中農村人口規模達1.77億,而目前中國農村人口為6.42億人,網民用戶隻占到農村人口的27.57%,雖然開通互聯網寬帶業務的行政村比重達到了87.9%,但是考慮到現實情況,其家庭或個人普及率依舊有較大增長空間,尤其欠發達地區更是如此,而於此同期,電話普及率在全國範圍內卻達到了每百人103.1部。可見現行的服務模式由於硬件以及受體本身的技能緣故成為農業科技推廣體係發揮強大性能的瓶頸。

一、農業科技服務體係與信息化

1.農業科技服務體係的概念與發展

農村科技服務體係是指由服務於農村生產的各行業、部門、組織、集團等組成的農村科技服務綜合係統。依據服務方式不同農村科技服務體係可分為農業科研、農業教育、農業科技推廣3個體係,涵蓋了農村科技從研究開發到推廣應用的全過程。其主要功能是提供各種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並使其成功地實現在科技供體(科研單位等)和受體(廣大農民)之間的傳遞,使之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從而幫助農民實現增收致富的根本利益。

國內傳統農村科技服務體係的發展,經曆了20世紀50年代試辦農業技術推廣站、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部分地方創辦“四級農業科學實驗網”,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央、省、地、縣、鄉五級農業科技推廣體係的發展曆程,隨著農村經營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化和農業產業化步伐的加快,農村科技服務體係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革。

目前國內的農業科技服務體係得發展沒有固定模式,而是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各個地域和省份根據自身農業發展情況構建出了適合自身情況的農業科技服務體係,主要有以下四種模式:①政府引導與市場需求相結合,促進農村科技服務主體的多元化;②發揮優勢與創新模式相結合,實現農村科技服務形式的多樣化;③傳統服務方式與現代傳媒相結合,實現農村科技服務手段的現代化;④體係建設與能力建設相結合,提升農村科技服務水平。

然而,由於種種現實原因,當前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科技服務體係係統運轉不暢,與農村新形勢發展的需要相脫離,無法真正發揮其作用。

2.農村信息化的概念及實現模式

農村信息化是指信息技術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全麵應用和滲透的過程,以先進的信息技術裝備、豐富的農村信息資源、發達的農村信息服務業為主要特征,主要包括農村生產信息化、農村經濟信息化和農村社會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