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跨越論
由於對資本主義的否定和批判思想,民粹派認為可以憑借農村公社,發展農民特有的社會主義精神,從而繞過資本主義,直接到達社會主義。這就是民粹派有名的“跨越論”。
1.列寧對“跨越論”的辯證性認識
民粹派的“跨越論”和“一國勝利論”,在一定程度上,有相同的地方。無論是列寧,還是民粹主義者,都是基於本國實際情況去發展自己的觀念。民粹派雖然對馬克思主義思想有一定研究,但他們並沒有遵照馬克思所提出的社會發展道路的意見,而是寄希望與俄國現有的農村公社。列寧雖然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但是他能突破馬克思所堅持的社會主義革命必將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爆發的觀念,抓住契機,利用俄國是資本主義國家薄弱環節這一特殊性,當今立斷領導人民奪取政權,獲得“十月革命”的勝利。
但是,對於民粹主義者的“跨越論”思想,列寧與其有著本質的區別。民粹派將農民視為領導社會主義革命的主要力量,列寧並不認同這一觀點,他在基於俄國具體實際的基礎上,得出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領導階級隻能是無產階級。對於無產階級的力量,列寧繼承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分析、判斷,他堅信資本主義在創造巨大生產力的同時,不但為社會主義積累了豐富的物質前提,還創造了自身的“掘墓人”無產階級。一無所有的無產階級擁有最徹底的革命性,因此,在發動社會主義革命時,無產階級才是主要力量。
列寧將民粹派的社會發展道路的理論視為烏托邦式的唯心主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民粹主義思想家用主觀性的判斷去否定客觀性的規律,“沒有本領解釋資本主義,耽於空想而不願研究和弄清現實”[5]。但不可否認,民粹主義者所推崇的人民主體思想,這種既以廣大的勞苦大眾的利益為宗旨,又追求個人的自由的思想,直至今日,也是值得我們研究和學習的。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就強調倡導民主、文明,倡導自由、平等、公正等普適價值,可見,無論是民粹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在對人民的態度上都是高度一致的。特別是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在實現基本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後,仍然不能忽視廣大民眾在政治經濟生活中的利益訴求,絲毫不能偏離群眾路線,朝著實現“中國夢”的宏偉目標奮鬥。
參考文獻:
[1]中央編譯局《俄國民粹派文選》,第279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中央編譯局《俄國民粹派文選》,第1011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79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列寧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列寧全集》第一卷,第86頁,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