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列寧與民粹主義關於社會發展道路的闡述(1 / 2)

論列寧與民粹主義關於社會發展道路的闡述

政府與公共管理

作者:卿彬瑤

摘要:民粹主義是俄國19世紀影響最為深遠的社會思潮,民粹主義者堅持認為俄國可以在不發展資本主義的前提上,通過農村公社直接進入社會主義。在本文中,我們將重溫民粹派與列寧關於社會發展道路的觀點,通過列寧對其辯證性的批判,了解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的俄國,民粹派的理論觀點與馬克思主義者列寧有何不同。

關鍵詞:民粹派社會發展道路列寧

一、關於社會革命主力軍的爭論

民粹派是典型的俄國革命產物,這股社會政治風潮發生在19世紀40-50年代,一直延續到20世紀早期。民粹主義的誕生標識著俄國進步青年利用先進的思想去尋求新的社會發展道路,對俄國來說,是一次重大的曆史轉折點。無論是民粹主義者還是馬克思主義者,即使理論綱領不同,目的都是為俄國找到正確的社會發展道路,拯救被封建專製製度奴役的廣大人民。但是,在這條探索之路上,誰才能成為抵抗黑暗勢力的主力軍呢?民粹派認為是人民,即占俄國絕大多數人口的農民;馬克思主義者列寧則認為,隻有無產階級才能扛起革命的大旗。

1.人民主體和無產階級的主力軍之爭

信仰和崇尚人民,本身就是民粹派主要特征。民粹主義者認為人民本身就是合理的,人民是實現社會主義的主要力量。“首先,我們深信,如果人民沒有革命的需要,任何革命都是不可能的。任何少數人,不管他們多麼有力量和才能,如果人民自己沒有意識到他們除了起義之外就沒有別的出路可以擺脫他們不滿的境地的時候,那就不可能發動人民起義。”[1]

針對民粹主義者認為的社會發展道路的領軍者應該是農民而不是無產階級,列寧指出,這是具有曆史局限性的看法,是因為民粹派單單看到俄國農民革命性的一麵,忽視了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和狹隘性。

首先,在列寧看來,有力量帶領俄國衝破封建牢籠,進而在正確的思想理論領導下進入社會主義的,必須是最具反抗性、最先進的階級。根據馬克思主義思想,無產階級隻能通過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獲得生存資料,且隨著資本主義的不斷發展,工人的生存環境反而越來越艱難。如此,深受壓迫的工人階級具有不可忽視的革命性。其次,列寧指出,到十月革命前夕,俄國的工人階級已經迅速成長起來,到19世紀80年代,就連民粹主義者都意識到,“作為城市居民中最活躍、最團結一致的部分,工人將對各種革命活動的結局發生強大的影響。工人階級在為自己的經濟需要鬥爭時,不但對社會製度的變更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而且對當前的政治鬥爭給予至關重要的支持……因此,工人階級應當是社會主義政黨的核心,是它最積極的部分…”[2]

雖然列寧一直認為無產階級是革命的主力軍,但他並沒有忽視農民的作用。畢竟,俄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馬克思也曾說過,無產階級要獲得革命的勝利,需要得到一種“合唱”,“若沒有這種合唱,它在一切農民國度中的賭場是不免要變成孤鴻哀鳴的。”[3]

二、一國勝利論

19世紀中期,自由資本主義高度發展時期,馬克思、恩格斯曾認為,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必將是全球性的革命,絕對不會在一國單獨發生並取得勝利,即使有可能,也隻可能是在英國、美國等資本主義較為發達的國家發生。但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卻打破了馬克思的設想。

1.對列寧“一國勝利論”的認識

十月革命的勝利,給廣大資本主義欠發達的國家指明了一條新的進入社會主義的道路。在1915年的《無產階級革命的軍事綱領》中,列寧就提出了在一國或幾國的社會主義可以率先取得社會主義勝利的思想。列寧認為,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的資本主義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日益明顯,要讓世界上的資本主義國家共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希望越來越渺茫。另外,列寧看到,由於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資本家開始利用一些福利手段緩和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之間的矛盾,工人階級的經濟環境有所好轉,導致這些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階級意識逐漸淡化。而像俄國這種具有東方色彩的國家,可以選擇有別於西歐的道路。列寧指出:“世界曆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展階段在發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某些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俄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就是這種特殊性,但“這些特殊性固然並不越出世界發展的共同路線”。[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