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三:快速取圖
英國教師在輔導學生設計圖形時,經常采取類似前麵講到的遊戲方式,引導學生用玩的心態去獲得圖形的構成經驗,很多來自於偶然。遊戲規則由教師設定,讓學生在有限製的條件下進行設計。回到前麵講到的“陽光沙灘”主題,概念的延伸部分是每個學生把自己選擇的詞彙轉換成視覺形象,教師給出的限製條件是:第一,隻能用藍色顏料。第二,使用長杆油畫筆,並保持直臂,以保證與紙麵距離在60cm左右,這樣對筆的控製變得不同往常,但能畫出特殊效果,筆觸很鬆弛,比近距離的刻意描繪更隨意。重要的是第三,每張圖的繪製隻能用5分鍾,且不能修改,目的是盡可能保留瞬間感受,而且教師普遍認為圖像繪製得過於完美不利於後續的延伸,因為圖形隻是整個設計的一部分。
除了各種筆,剪刀和刻刀等也作為取圖工具,而且更能訓練造型的控製能力,尤其在沒有輔助線且時間很短的情況下。這個過程中學生會覺得某個部分沒刻好或是剪歪了,教師還會鼓勵學生保留這些所謂的不良效果。有意思的是,教師把兩三片剪紙圖形按一定的間隔距離插入一個卷筒衛生紙的紙芯,再用手電筒將重疊的三個影像投到屏幕上,會呈現出一個有虛實關係的、意想不到的圖形組合。
學生在創作的玩樂中迸發出強烈的好奇心和成就感,那些先前產生的不滿意和缺憾最終會被忽略,他們會自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各個圖形在疊加組合過程中的關係上。英國教師解釋說,課程的重點不在於學生能把對象刻畫得有多完美,不需要去追究那棵樹剪得夠不夠好看、那個人畫得像不像等,應該著力於形與形之間的關係表達,也就是圖形的編排處理。在學生還沒有掌握更好的調整技巧之前,必須通過各種構圖實驗來盡可能多地獲得設計經驗。
方法四:字圖不分
通常人們把文字的使用分為兩類,即閱讀性和非閱讀性,非閱讀性文字一般是指僅起到裝飾作用的文字元素。英國教師在圖文編排設計課程中首先訓練學生挖掘文字的圖形感覺,如用相機鏡頭去捕捉周圍環境中的字母造型,彙編成有相同字形特點的字母表;或者利用不同字體及大小的字模排成一個熟悉的物體造型。教師引導和提醒學生換一個角度去理解一個單詞,不是翻字典,而是觀察每個字母屬於哪個造型,它的某個部位像什麼,如果換成另一種字體,它看上去又會像什麼,不斷地引發學生的聯想。反之,要設計一些新的字形,不隻是查閱字庫,而是在生活中搜索像字母的物體或形態。
這類訓練讓學生觀察字體和其他看似不相關的物象,分析歸納其形象特征,並找尋相似點,進而在視覺映像中將不相關的物體和字母之間建立聯係,從而使建立新的文字形象成為可能。如果堅持規範的構字原則,不把具體的文字當作基本的構成元素來看,創意思維上的禁錮是難以打開的,因此英國教師很強調對於圖形和文字之間模糊性的理解和把握。
長久以來我國設計專業的學生習慣於按照自己的興趣點去設計課業內容和形式,大多教師也覺得這是給予了學生最大的想象空間和自由,希望能出現好的創意。實際上,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發揮感性思維,這種做法反而讓大多數學生失去了方向。雖然教師的指導可以補充一些靈感,但學生未必能真正掌握創意思維的方法,甚至還滋長了學生“以我為中心”及避重就輕、避繁求簡的心理,忽略了設計是有限製的創作;或是把教師的提示和輔導當成一種約束而喪失了創意學習的趣味性。通過對英國索倫特大學的圖形設計係列課程的觀摩可以發現一個關鍵點貫穿始終,即保持課程行進中的活躍度,讓學生動起來,使這門重要的基礎課玩性十足,正是這一點吸引了很多中國學生的參與。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實驗活動就是“Do it”的內涵,有了真實的體驗和經驗的積累才能把握課程理念,並能保證最終的“Well done”。正如佛教法師索達吉堪布在他的著作裏所說:從書本上得來的始終很表麵,要想知道它對自己究竟有沒有用,隻有親自做一做才會明白——“Do it”才是得到。
作者單位:上海應用技術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
(責任編輯:王文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