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Do it到Well done(1 / 2)

從Do it到Well done

學術論壇

作者:王文霞

【內容摘要】圖形設計的課程設置一向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意能力為目的,但在具體的培養方法方麵,國內外設計院校有著不同的教學理念及側重點。英國索倫特大學藝術設計專業教師與中國師生進行了多次交流,以圖形編排設計為主的專題討論會吸引了各年級中國學生的參與。文章通過對英國索倫特大學圖形創意課程教學中的典型範例進行分析,突出集體發散思維,以及在時間進度、主題方向、表現手法等方麵進行一定條件限製的教學模式所起的作用,為中國設計院校師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提供經驗。

【關鍵詞】創意思維 引導 限製 模擬想象

意念表達是圖形設計課程的重點環節,對於設計剛起步的學生更是難點,他們不僅會糾結於表達方式的選擇,更會迷茫於最初意念的獲得與確定。如教師拋出一個“快樂”的主題,讓學生各自表達對快樂的理解或體會。經常會有學生一時受環境和情緒等影響無法開啟正常的創意思維,顯得手足無措,甚至對主題產生排斥。此時需要教師的有力引導,包括提高思考的興趣和思考方式的傳授。英國索倫特大學的圖形設計課非常注重行為參與,教師常鼓勵學生“Do it(去做)”而不是聽學生口頭描述創意想法,他們的觀念是:與其展望自己的創意效果,不如做出來再說。對初涉圖形設計的學生,他們更是強調創意行動的引導,讓學生在實驗中獲得更多的創意可能,認識不同設計手法的特點,並且對學生的參與行為和結果給予“Well done(做得好)”的肯定。同時通過教學互動,將設計理念傳導給學生,並讓其充分體會到創意的樂趣。英國索倫特大學藝術設計專業教師有以下四種教學方法,值得我們借鑒。

方法一:詞彙集結

教師先是給出一個詞語,如“陽光沙灘”,讓學生每人說一個與此相關的名詞,並集中寫在展示板上,於是太陽鏡、比基尼、沙灘躺椅、陽傘等詞語被陸續提出來。有時這個環節可以成為一個接力遊戲,越往後的學生會越覺得詞窮,接不上要受懲罰,即增加草圖的張數。待展板寫滿,遊戲結束,學生獲得了滿滿一板的設計提示。接著教師要求每個學生挑選一個詞,並在紙上畫出它的形象,且選過的詞即被劃去,不得再選,以保證每個人表現的內容不相同。另一個相似的例子是教師讓每個學生總結出一個自身的優點或缺點,再把它畫出來。有寫出重複詞語的學生,便被要求各自深入一層次,給出更具體的表述。如兩個學生都寫了“脆弱”,各自的具體描述分別是“愛哭”和“愛反駁”,這兩個詞彙比“脆弱”更易於圖形轉換,學生很快就能知道該畫些什麼,兩個學生畫出的圖形也因側重點不同而更有個性。再如英國教師讓去過倫敦的學生用詞語歸納對這個城市的印象,要求每個人提取5至6個點集中表現在一個畫麵裏。這些詞彙包括倫敦著名建築和個人在倫敦發生的故事等,圖中的水滴代表倫敦下雨,其他圖形元素則代表在陰冷的雨中看到的城市著名建築。

此方法類似於頭腦風暴,是一個寓教於樂的過程。首先讓學生通過提詞的過程了解獲得意念的基本途徑,關鍵是先獲得概念詞,才可能由此展開形象思維;其次,讓學生體會集中思考的重要性,讓不少苦於創意的學生覺得畫出10至20張草圖並不是難事;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即使每個學生有自己想表達的內容,概念詞的歸納、延伸與整理也必須是集體行為,沒有集體的提詞過程,學生很難體會該主題究竟能擴展到多大程度,也難以從其他人的提議中獲得靈感。

方法二:角色替換

與前麵講的“詞彙集結”一樣,“角色替換”需要學生展開想像,才能把抽象的概念變成具體的形象。想像需要依賴人的經驗,調動個人的經驗有利於擴展想像的空間。課程中,英國教師收集了很多關於恐懼症類型的詞彙,以抽簽的形式讓學生挑選,然後再用圖形描繪出自己對某物或某事有恐懼心理的樣子。如“恐高症”一詞被一個沒有此症的學生抽到,他必須想像一下有些人站在高處會害怕成什麼樣子。即使沒有切身經驗,他可以通過了解有此症狀的人的感受和狀態,或是把自己對其他事物的恐懼感覺轉移到“恐高症”上,獲得模擬想像。

此方法的課程理念認為,不是每個主題都能與個人的真實體驗產生交叉點。設計對象往往是設計者所不熟悉的,甚至一無所知,就像一個沒有生育經驗的設計師要為孕婦設計產品一樣,角色替換可以幫助設計師了解更多設計對象的需求。因此,這樣的模擬想像是圖形設計課程中基本的思維訓練環節。對於英國的圖形設計課程教學來說,設法了解自己、了解他人隻是一個獲得素材的初級階段,算是比較容易掌握的過程,是為後續課程中展開更複雜、更係統的調查研究做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