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首席經濟刺客——糧食(2 / 3)

在科學家的最新報告中指出,生物燃料的出現會加劇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試想,在土地上大量種植用於生產生物燃料所需的作物,必將會導致大麵積的森林、草地被毀。此外,還有數據顯示,人類需要用上400多年的生物柴油,才能“補償”開辟泥炭地裏用來種植油棕樹所釋放的碳。此外,如果在草原上大麵積地種植玉米,那麼其釋放的碳也需要使用1993年的生物燃料才能補償。這樣一來,生物燃料頭上“可持續發展”的麵具將被移除,它不僅不是最佳的解決方案,反而將會為人類帶來太多需要解決的麻煩。

美國“發展循環經濟”的策略雖然貌似一條正確的路,但卻掩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陰謀。它不僅違背了可循環的初衷,還成為一把懸在世界各國頭上的匕首。

“反人類”罪

自世界性的糧食危機發生以來,國際糧價與油價齊頭並進,價格上漲的勢頭大有愈演愈烈之勢。人們不禁紛紛猜測,為什麼貌似無關的糧食與石油越來越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當兩者之間神秘的麵紗被揭穿,一樁史上最大的控訴案將告破。

糧農組織發出警告:美國將糧食轉化為生物燃料的做法是在犯“反人類”罪。

作為頭號強國的美國將數千萬噸玉米轉化成乙醇燃料,這對於那些貧困地區的人們來說,簡直就是一場滅頂之災。在可持續發展的旗幟下,吹著發展生物燃料的號角,糧食危機就這樣被發動了。

很顯然,糧食與石油之間通過一條線而緊密相連,這便是生物燃料。

自從美國將玉米作為加工生物燃料的原材料時,其價格便迅速上漲,糧食的價格正在向石油的價格靠攏。油價的飆升,加快了替代石油的生物燃料的研究,其規模的擴大,進一步推動了國際糧價持續走高。

油價、糧價猛漲,美元則持續貶值,引發了美國的次貸危機,許多投資者都在重新整合自己的投資策略,而在整合的過程中,其基本方向無非就是更多地持有糧食、能源、資源等商品期貨,這一整合,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糧價。

自美國確立了美元霸權之外,軍事霸權、能源霸權一直是美元霸權體係的支撐和輔佐,三者是緊密依存、缺一不可的。它們可以稱得上是美國全球霸權的三大支柱。

美元霸權地位是美國的核心霸權支柱,對於美國而言,能源霸權成了輔佐美元霸權的重要臂膀,換句話說,石油成了美元的信用代表物。而當美國軍事大棒的威懾力逐漸式微、美國內部深陷於經濟危機之後,石油已經不能確保美元的霸權地位。此時糧食一躍而起,成了石油的“幫凶”,美元的“新寵”。很顯然,美國將“糧食”納入了新的籌碼行列之中。

中國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的一位專家稱,對世人而言,最具有殺傷力的武器莫過於糧食,糧荒比任何常規武器更具威懾力。因此,對於一個國家而言,糧價穩定比油價穩定更具有重要性。

對於美國來說,全球發生糧食危機是強化其美元霸權和能源霸權的又一手段。目前中東的局勢不穩,當美國深陷於戰爭泥沼中無法自拔的時候,美元的地位岌岌可危。而美國經過深思熟慮,終於發現了這些石油大國的軟肋——糧食。可以預見的是,糧食將成為地緣政治中的新王牌,而美國此時就以此來維持美元的穩固定位,並確保美國的能源霸權。

美國在發動這場糧食危機的時候,采取的不是禁運,而是限製出口的措施。這一舉措將直接提高糧食的價格,為美國帶來十分直接的經濟效益,對於維係美元的強勢地位和緩解本國的經濟危機更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作為糧食出口大國,糧價上漲能直接減少經常項目下的逆差。美國的芝加哥是世界農產品期貨中心,由於糧價上漲使其他國家增加了對於美元的需求,美元的霸主地位也因此而得以穩固。

自2008年起,美國財長以及美聯儲主席均在不同時間和地點發表了維持美元強勢政策的觀點,可見在美國的經濟部門,維護美元霸權的行動正在緊鑼密鼓地謀劃之中,並且已經達到了高度的一致。

有人也許會對美國發動糧食戰爭提出異議,因為糧價上漲在一定程度上也會推動美國的通脹。據了解,食品在發展中國家的CPI核算體係中的比重一般在30%左右,而這一比重在美國卻在10%以下。由於糧食在美國的消費比重中是相對較低的,因此糧價上漲對其影響就會明顯小於發展中國家。

事實證明,在糧食危機爆發之後,發展中國家的通貨膨脹水平普遍在發達國家的3倍之上。比如歐美的通脹水平基本都在3%以下,而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等國家則紛紛接近甚至達到了兩位數,而越南更是一度超過20%。

很多發展中國家紛紛使用了加息等緊縮手段,希望能以此來抵抗通脹帶來的壓力,雖然美國也提出了相應的加息策略,但是卻一直未落實到實際行動中。

用糧食發動世界大戰是史無前例的,曆來的戰爭都是具體地呈現在大家眼前的,而糧食戰爭卻如同一場無聲的海嘯,在悄然之間登陸。

美國一直在囤積糧食,因為此時糧食在世界上已經成為了最具有影響力的政治和經濟籌碼。它可以迫使那些不聽從自己的歐佩克成員國改變他們的“初衷”,從而將“石油美元”這一經濟策略變得更為穩固。很顯然,糧食極有可能取代石油,成為美元的新寵。

從美元的穩固地位上來看,美國已經獲得了勝利。這場糧食危機帶有著極強的經濟色彩,滲透著濃重的資本味道,其中還不乏一些帶有博弈意味的政治色彩。

轉基因作物:特洛伊木馬?

在全球陷入糧食危機的時候,一個糧食“科技新貴”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它便是轉基因作物轉基因農作物是利用組織培養技術和基因重組技術引入其他生物或物種的基因而培育出來的,這種農作物也叫基因改性農作物或基因重組農作物。。在非常短暫的時間內,轉基因作物被世人奉為解決糧食危機的稻草。

一直以來,由於價格和供求上的異議,人們始終不願意去接受轉基因作物,但是在這一次的糧食危機之後,一切都發生了改變。

日本最大的玉米進口商——日本食品化工株式會社內就發生了一係列的變化。由於玉米的價格成倍上漲,致使公司不得不購買便宜的轉基因玉米。而在日本,軟飲料、快餐和其他食物中首次允許含有轉基因成分。這一轉變不僅僅發生在日本,韓國也是如此。

在法國,政府曾經明令禁止種植轉基因型玉米,但是沒過多久,這一政策開始鬆動。在一次激烈的國民議會辯論之後,法國便通過了一項旨在規範轉基因作物種植和銷售的法律草案,實際上,就等於是允許在法國種植轉基因作物。

在美國,小麥種植者開始種植轉基因小麥,很多小麥商人甚至將此作物視為生存之道。據統計,美國轉基因農作物種植麵積占全球轉基因農作物種植總麵積近一半。在2007年,美國大豆有91%都是轉基因品種,而玉米有73%是轉基因品種,棉花有87%是轉基因品種。

自從轉基因作物問世以來,美國對外糧食銷售與援助的主體都是轉基因農作物。而對於其他國家而言,也不得不越來越多地購買轉基因作物,因為轉基因作物的價格要比傳統糧食的價格低。而且,糧食的主要供貨商是美國,美國提供的都是轉基因類的作物,也就是說,人們別無選擇。

談及轉基因作物的由來,它起源於20世紀。20世紀50年代,人們開始著手研究將水稻等作物由高稈變矮稈,並輔助農藥、化肥、農業機械等。這場“綠色革命”成功地使19個發展中國家實現了糧食自給自足。而在21世紀初糧食價格飆升之後,世界糧食計劃署開始向全球呼籲,希望能夠及時地啟動“第二次綠色革命”,以此來解決全球發生的糧荒。

轉基因技術便這時湧入人們的視線。轉基因作物本身擁有很多優點,例如,它的生長周期較短,這樣就能讓人們在有限的時間和麵積上多產出糧食。在這個提議出現之後,美國政府便看到了新的契機。

然而,為什麼貌似有百利而無一害的轉基因作物不被人們所接受呢?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被視為“救命稻草”的轉基因作物真的能緩解全球發生的糧食危機嗎?

一份報告向世人驗證了“科技新貴”的實際效用。

在一項關於全球農業發展的評估報告中指出,經過3年的實際觀察發現,在這個世界上有超過90%的轉基因品種並沒有其所說的那麼好。人們發現,就產量而言,轉基因作物與傳統作物沒什麼區別。因此說,將解決糧食危機問題的關鍵係在轉基因作物身上的想法過於樂觀。

此外,轉基因作物名不副實的一麵早在印度便已經被證明了。

印度是全球轉基因棉花主要種植區域之一,印度政府自2006年就開始在全印度境內推廣轉基因棉花。而“示意”印度政府推廣這一品種的正是美國的大種子公司——孟山都孟山都公司是一家跨國農業生物技術公司。其生產的旗艦產品Roundup是全球知名的草甘膦除草劑。該公司目前也是轉基因(GE)種子的領先生產商,占據了多種農作物種子70%~100%的市場份額。。一時間,孟山都控製了所有印度棉花種子市場,當地的農民不得不向其購買種子,而這種種子的價格比傳統棉花種子高出4倍。

這種情況下,很多農民不得不求助於高利貸。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教授跟蹤調查了此次轉基因棉花的推廣狀況。人們發現當這種高貴的轉基因棉花發生病蟲害的時候,農民們仍然找不到合適的解決方法,而且,蟲害致使作物大量減產。農民們不僅沒有體會到轉基因棉花的高效高產,反而陷入了債台高築的窘境,有些農民甚至因為破產而自殺。憤怒的印度農民隻能抱怨,卻無計可施。事實證明,鼓吹可以減少病蟲害的新型棉花反而更容易滋生蟲害,農民們為了保證收益,不得不多次地噴灑農藥,這樣一來,成本越來越高。

在中國,人們為了驗證轉基因作物,也曾經做了試驗。在連續7年的跟蹤報告中,人們發現,想以轉基因作物來增高收益是不可能的。轉基因棉花在前3年會讓農民們增高收益,但是到了第7年,很多農民都將前3年賺的錢又賠了進去。

美國政府與糧商仿佛達成了一致,在對待轉基因作物的問題上各取所需。政府利用外交政策來推廣轉基因作物,而糧食巨頭則采用壟斷的方式霸占了整個糧食市場。

事實上,就一項科技成果的最終效用而言,最有發言權的莫過於農民,因為他們才是這項技術的最終使用者。經過實踐已經證實,轉基因作物的成本高,產量也沒有得到提升。基於這種情況,這個科技新貴應該受到摒棄才對,但是這一現象並沒有發生,然而是誰主導著這一切呢?

當種子公司極力地推廣這一作物的時候,農民們當然會試著購買、種植,而在初次嚐到了甜頭之後,農民們便開始加大種植量。但是,當轉基因作物的種種問題漸漸地顯露出來後,農民們已經無計可施,因為市場上不再出售傳統的種子,農民等於是“騎虎難下”。

世界著名的四大糧商中的兩位——孟山都和嘉吉嘉吉公司是美國第二大私有資本公司,法國第三大糧產輸出公司,美國最大的玉米飼料製造商,美國第三大麵粉加工企業和屠宰、肉類包裝加工廠,最大的養豬和禽類(如肉雞、火雞)養殖場,其年營業額高達900億美元,年獲利達25億美元以上,它的糧食輸出和交易業務,不但是美國第一,而且是世界第一。同時,它還擁有全美最多的糧倉,從食品的生產、包裝,到市場的每一個環節,無不一手包辦。公司業務橫跨五大洲及66個國家,堪稱世界之最。此外,它還擁有超過100億美元資產的避險基金--黑河資產管理和從事高科技及高回報(包括基因工程等)的生物工程研發計劃。嘉吉公司主張開放自由貿易,它的發展戰略主要是開發第三世界的潛在市場,因而對環境的破壞(如南美熱帶雨林之被狂砍等)非常顯著。嘉吉在中國擁有的合資和獨資企業多達27家,遍布沿海地區。建立了夥伴關係,這樣,美國本土的農民種植轉基因玉米就成了別無選擇的結果。如果要購買種子,那麼嘉吉是方圓百裏內唯一的農資和儲運公司,而且這個公司所賣的都是孟山都公司的轉基因玉米種子。對於農民來說,如果不買夢山都的種子,那麼就意味著玉米在成熟了之後找不到市場。在玉米成熟之後,農民需要接受嘉吉的收購價,這就意味著農民從種植到出售,全過程中都在按照糧商製定好的程序進行,而如果農民反抗,離開鄉村到別處謀生,那麼他就成為60%的被破產兼並的失敗農民中的一員。

在巴西,孟山都的做法有點像微軟公司對待盜版軟件:他們首先漠視巴西農民從阿根廷走私轉基因大豆用於種植,但是到了巴西的土地上有三成大豆都是轉基因品種時,這些糧商們毅然站了出來,要求他們付專利費。

種種事例證明,轉基因作物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轉基因作物猶如特洛伊木馬,在偽善的外表掩藏下,最終讓人們嚐到了被攻下的痛楚。而這也是許多國家紛紛拒絕它的原因所在。

人們或許存在著疑問,糧商們運用各種手段來榨取利潤是在常理之中,而美國政府為何卻與糧商達成一致,大肆地推廣轉基因作物呢?這其中又有何原因呢?答案就是轉基因作物是美國發動全球糧食危機的又一個籌碼。

當美國的糧商們加緊對全球糧食貿易擴張的同時,政府在糧商身上也寄予了厚望。當全球的糧食貿易都被美國所壟斷之後,美國政府便又成功地為糧食這張王牌加上了一枚籌碼。

華盛頓上演“模仿秀”

美國在製造這場糧食危機的過程中,讓人們回想起了《戰國策》中的一個故事:

春秋時期,齊國原本隻是一個小國,方圓也不過百裏,而且齊國的運氣不好,大多數的土地都是鹽堿地。齊國的糧食生產能力低下,人口也不多,這樣發展下去,必定會遭受到滅頂的災難。但是令人驚愕的是,齊國在短短的數年間就發展成為了一個經濟發達的大國,這與齊國管仲的糧食戰略有著極大的關係。

管仲的策略中,第一步就是“服帛降魯梁”。魯和梁的老百姓平常織綈,而綈是一種絲線由與棉線織成的紡織品。管仲發現了這一現象後,便勸齊桓公穿綈料衣服,並讓其下令,讓大臣們都穿綈料衣服。就這樣,在官員的帶動下,齊國百姓們也開始穿上綈料衣服。一時間,齊國綈的價格大漲,於是,管仲對來自魯、梁的商人說:“你們給我販來綈1000匹,我給你們300斤金;販來萬匹,給金3000斤。”在這樣的利誘下,魯、梁二國的老百姓都把綈運到齊國賣高價。一時間,魯、梁的財政收入大漲,政府看到了這一良機之後,便主張百姓們織綈,在不知不覺間,兩國的農業被荒廢。管仲見到此狀,便又主張齊國人穿帛料衣服,並下令不讓百姓再穿綈。與此同時,齊國開始閉關,10個月後,魯、梁兩國就餓殍遍野,他們國內的米價飛漲,並出現了嚴重的糧食短缺現象。此時,魯、梁的百姓從齊國買糧每石要花上千錢,而齊國的糧價每石才10錢。3年後,魯、梁的國君便歸順齊國。

管仲的策略之二,是買鹿製楚。齊國強大之後,齊桓公欲伐楚,但是當時楚國的力量也非常強大,於是齊桓公向管仲請教。管仲便獻出了以高價收購楚國活鹿的計策,並且告訴楚國商人,隻要將鹿販到齊國便可以發大財。於是,楚國人開始集體捕捉生鹿,糧田被荒廢了。當楚國鬧糧荒之時,管仲又關閉了國界,並終止活鹿和糧食交易。結果,楚國有大半人口湧向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