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首席經濟刺客——糧食(1 / 3)

世界饑餓地圖

在2008年,又有許多人陷入了糧食危機之中……

世界進入了通貨膨脹時代,物價在飛漲,此時,很多人購買不起的最基本生活用品不是香皂和毛巾,而是糧食。大米和麵粉都在漲價,數以億萬計的人過著食不果腹的生活,等待著最後的日子降臨。然而,這一切才剛剛開始。世界銀行世界銀行(theWorldBank)是指國際複興開發銀行和國際開發協會。這些機構聯合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低息貸款、無息信貸和贈款。它是一個國際組織,其最初的使命是幫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破壞的國家的重建,而如今它的任務演變為資助國家克服窮困。行長佐利克警告世人:糧食上漲的趨勢已經維持了3年,將會有更多的人深陷貧窮和饑餓中……

鏡頭一:海地

坐落在首都太子港的星期天堡壘過去曾是海地的一座監獄,而現在,這個地方是連魔鬼都感覺到恐怖的場所,這裏簡直就是人間的煉獄。原本,這裏關押的都是觸犯了統治階級利益的犯人,但是現在這裏擠滿了成千上萬的海地災民。晚上他們就住在這,白天他們便在垃圾堆裏翻找可以果腹的食物,但是即便是狗,都很難在那些被翻了無數次的垃圾堆中找到食物。

在監獄的房頂上,一些忙碌的婦女正在加工食物,這是一些有經濟頭腦的人。她們收集附近山上的黃土,在裏麵摻雜鹽巴和植物油,然後做成餅幹的形狀,在太陽底下曬幹,這就是著名的“泥土餅幹”。

饑餓的海地兒童對於許多海地人來說,這是他們唯一的食物,他們叫它“餅幹”。這種東西的確能減輕饑餓所帶來的痛苦,但是這種餅幹的味道卻實在讓人難以恭維。一入嘴,它便吸幹了人的口水,咽下後,它還會在口中留下泥土的味道。更要命的是,這種餅幹經常會讓人腹瀉難止。

但是,在2008年,“泥土餅幹”也漲價了。從每100個5美元漲到了65美元。“泥土餅幹”漲價了,大米和麵粉就更不用說了。對於不少海地人而言,麵包和玉米圓餅是地道的奢侈品,而每天吃一碗米飯,更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因為糧食短缺,海地已經引發了多起騷亂。被饑餓折磨的海地人舉行大規模的示威遊行,他們來到總統府的前麵,向其投擲石頭、輪胎、瓶子。很多海地人在遊行中遇難,越來越頻繁的騷亂在各地興起,然而,這隻是糧食危機的一個前兆。

隨著糧食危機的加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難以承受饑餓的困擾。當全球200名富豪占有了全球40%的財富時,還有85億人每天餓著肚子睡覺,對於人類而言,這是不可理喻的。用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的話來說,“這是對人類尊嚴最為惡劣的傷害”。

也許很多人會心存僥幸地認為現在隻是一個“瓶頸”時期,隨著國家內部對於產業結構的調整,這一切終將過去。但事實卻證明,世界廣角上發生的這一切並不是一種偶然,人類在麵臨著生存危機,最終的犧牲者必將是那些貧窮者。饑餓將會在全世界內蔓延,而疾病和瘟疫更會肆無忌憚地向人類襲來。

絕望的人們紛紛走向街頭,將自己的憤怒化為力量,他們攻擊政府的建築物,搶劫平民百姓。一時間,饑餓的人們成為四處遊走的暴徒。當人們失去食物的時候,生命便失去了最基本的保障,當饑餓扼住了咽喉時,世界上便再沒有什麼可怕的事了。

鏡頭二:墨西哥

在世界饑餓板塊中,墨西哥人是第一個走上街頭的。他們抗議玉米粉的價格過高,因為對於當地人而言,玉米是他們的主要食物。

據資料顯示,墨西哥國內所生產的玉米僅占國內消費總額的一小部分,而他們的玉米粉大部分進口於美國。但是現在的美國農場主突然一反常態,他們不再將玉米出口,而是賣給那些生產燃油的生產商。很顯然,後者的價格高於前者。

對於財政狀況相對較好的墨西哥而言,這一問題得到了順利的解決,政府增加了玉米補助,人們的憤怒得到了平息,然而,這也隻是暫時的辦法,墨西哥總統費利佩·卡爾德龍現在應該考慮的是怎麼提高本國的生產力,或者尋找到更好的玉米進口國,然而這些都不是輕易能辦到的。

鏡頭三:中東

在中東,糧食危機蔓延得似乎更加迅速。一個中東小國也門,其人均收入為每天186美元。他們除了要解決本國的內部問題之外,還要麵對來自索馬裏的難民潮。2008年2月,也門的小麥價格暴漲了一倍,而大米和食用油的價格也上漲了。隨著食物價格的上漲,異常憤怒的人們經常會掀起具有暴力性的抗議活動,而在這些活動中,已經有人喪生。

黎巴嫩也是一樣,人們賴以生存的食物價格成倍地上漲。讓人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從前幾乎不用花錢的歐芹,現在也上漲了3倍。而伊拉克和蘇丹在阿拉伯世界中一度享有“麵包籃子”的美譽,現在卻必須依靠援助才能讓其境內的饑民們果腹。

在埃及,一位快餐老板薩德·伊布拉希姆在首都開羅擁有一家小店,他主營的是麵條和鷹嘴豆等食品生意,過去,由於他的店麵位置好,所以生意異常紅火。但是,自從世界發生糧食危機之後,很多人不再光臨這家店,人們在經過店門口時會立刻加快腳步。原來麵條的價格上漲了3倍,很多人已經不把它當作是一種基本的食物了,而是一種奢侈品。

很顯然,食品的價格在上漲,食物短缺的話題成為一個主要的議題,然而飽受饑餓的人除了抱怨命運和政府之外,根本不知道究竟是誰操縱著世界糧價,難道人類的食物真的不夠了嗎?

一輛美國汽車的食量

在美國,公路邊上林立的招牌上麵赫然寫著“從每畝地裏榨取更多乙醇”,而關於美國的一個最新調查數據讓人們頗為震驚(數據出現時正趕上新一輪的糧食危機席卷全球)。這個數據便是:提煉出注滿一輛SUV油箱所需的乙醇汽油,在加工過程中所需要的糧食足夠一個成年人吃上1年。麵對這一數據,聯合國食物權問題特別報告員讓·齊格勒提出,目前世界所經曆的糧食危機是一場“人為的、無聲的大規模謀殺”。

乙醇汽油一種由糧食及各種植物纖維加工成的燃料乙醇和普通汽油按一定比例混配形成的新型替代能源。這一名詞的出現始於2007年初。當時美國總統布什在國情谘文國情谘文是美國統治階級的施政綱領,主要闡明美國總統每年麵臨的國內外情況,以及政府將要采取的政策措施。按照美國慣例,每年年初,現任總統都要在國會做年度報告,闡述政府的施政方針,被稱為“國情谘文”。

美國建國初期就有了“國情谘文”這種形式。《美國憲法》第2條第3款中寫道:“總統應隨時向國會報告聯邦情況”,而“聯邦情況”就是“國情谘文”前身。中提出了一個新目標,他稱自己與世界經濟論壇的專家們達成了共識,即必須找到礦物燃料的替代物,以此來保證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布什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高瞻遠矚目,便號召美國未來10年的汽油用量削減1/5,他希望美國在2017年,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增到350億加侖,至此,生產生物燃料的偉大構想出台了。

美國在尋找替代石油的生物原料時,選中了玉米。因為西方不生產甘蔗,所以用玉米成為美國提取乙醇的首選。就這樣,人們餐桌上的糧食開始進入了汽車的油箱,一場人與汽車的奪糧大戰展開了。

當美國政府選定了玉米這一加工原料之後,它便成為這個世界上最金貴的食品,人類、畜類、汽車都需要以它為生。玉米的價格迅速攀升,食品生產商與乙醇加工商之間展開了拉鋸戰,致使玉米的價格上升到10年以來的最高位。

在專家的研究中發現,玉米隻是製作生物燃料的原料之一,它並非最佳原料,事實上以木本油料作物為原料加工生物柴油,不僅成本低,而且不會產生“爭奪糧食”的現象。但是最佳原料木本油料作物並沒有博得布什政府的好感,也許原因就出在它的好處上。

美國熱衷於開發“生物燃料”,卻沒有著手進行與之相關的配套技術研究,這樣就使得生物燃料使用後的廢棄物得不到科學地排放,這顯然與“可持續發展”的初衷相悖逆。更為重要的是,無論是本著可持續發展的態度,還是出於長遠的利益角度考慮,采用廉價原料、提高轉化都是生物燃料產業化的關鍵所在。很明顯,采用糧食來做替代能源根本不符合持續發展的理念,這種做法是極其荒謬的。

回顧以往的糧食危機,要麼起源於天災,要麼起源於戰亂,如1972年前蘇聯發生的糧食危機就是天災造成的。然而,此次糧荒的根源卻與以往大不相同,這是一場由糧食國際供求關係的結構性變化所引起的危機。

布朗先生很有深意地將這次危機比喻成為“8億輛汽車與8億饑民間的奪糧大戰”。發達國家的汽車需要燃料,因此,8億多人口就隻能忍饑挨餓。很多有關專家都表示,是美國大規模地發展生物燃料,致使很多糧食被送往了燃料加工廠。這並不是空穴來風,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美國用於生產生物燃料的糧食共計114億噸,超過了美國全年糧食總產量的1/4.

而美國為什麼投入巨大的成本,偏偏選擇了以玉米作為生物燃料的加工原料成了很多人看不透的謎。這其中又有何深意呢?

誰將餓死全世界?

過去,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布朗曾發表了“誰來養活中國?”一文。在布朗的文章中,提到了關於中國糧食問題的種種推測。布朗認為,當中國的10多億人口食不果腹時,世界的糧價就會上漲,而全世界的糧食安全將會受到嚴峻的考驗。

迄今為止,中國的糧食問題得到了圓滿的解決,當然,如果沒有布朗先生的假設,中國也許會忽略了糧食的重要性,不會將糧食生產列為“重中之重”,也不會死守“全國耕地不少於18億畝”這條紅線不放鬆,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可能就不會得到很快的推廣,如果那樣的話,在目前的局勢下,中國極有可能深陷糧食危機中。

在2006年11月,這位深謀遠慮的研究所所長再一次大聲疾呼“爆炸性的美國乙醇生產用糧需求,將威脅世界糧食安全和政治穩定”。但令人遺憾的是,布朗先生的這次振臂疾呼沒有吸引多少人的注意。沒過多久,聯合國糧農組織便宣稱:“日前,全球的糧價開始大幅上漲,已有37個國家發生了糧食危機”。與此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英文縮寫為IMF,是政府間國際金融組織。1945年12月27日正式成立。1947年3月1日開始工作,1947年11月15日成為聯合國的專門機構,在經營上有其獨立性。總部設在華盛頓。

其功能主要有:①外彙資金的融通。②規定各會員國彙率、資金移動和其他外彙管製措施。③對會員國有提供資料和建議的作用。④對於外彙彙率采取平價製度,規定各會員國均須設定本國貨幣的平價。也警告一些國家:“糧價繼續上漲會引發戰爭。”

很快,糧食危機就蔓延到了全球。以大米為例,以往大的輸出國,如泰國、越南、印度、埃及等同時宣布要限製出口,以此來保證本國的糧食需求。這些國家的政策一出台,大米的價格便迅速上漲。大米價格的上漲直接帶動了其他食物,小麥、玉米、大豆等作物的價格也都紛紛上升。

緊接著,暴動也發生了,海地總理成為第一位因本次糧食危機下台的國家領導;泰國的稻穀也在未成熟的時候被人偷偷割走;聯合國救濟難民的卡車被劫持,致使36輛車輛和上麵載滿的糧食杳無音訊。還有很多發生了糧食危機的國家都將糧倉當作是重點保護場所。

悲劇的預測就是為了使其得到避免,然而在布朗先生大膽地預測之後,糧食危機很快到來,人們還來不及思考對策,悲劇已經無可避免地發生了。

從礦石、石油到糧食的價格,都在以人們始料不及的速度向上飛漲。也許,礦石和石油的上漲並不能引起人們的恐慌,但是如果糧價上漲,那麼許多人的生命將直接受到威脅,這才是關乎人們生死存亡的大事。

世界糧食計劃署的官員將糧食驟然上漲的問題形容成為“一場悄無聲息的海嘯”。在不久前的多哈談判中,很多國家還在為爭奪出口份額而撕破臉皮,但是在危機發生後,歐洲、北美不約而同地采取了取消農產品出口補貼的措施,而亞洲許多出口大國也都無一例外地限製糧食出口。

就在此時,一個新的議題出現了——是誰製造了這場糧食危機?誰要餓死全世界?

待人們從慌亂中逐漸地冷靜下來之後,才看到了一些端倪……

據統計,2007年的世界糧食總產量是213億噸,單就人均數字而言,糧食足夠人們吃了。但是,饑荒還是出現了,而且波及的範圍異常廣泛。

同一年在美國也有一份數據報表。2007年,美國用於生產乙醇的玉米同比增長了一半,而就是這種增長,致使用於生產乙醇汽油的玉米占到了玉米總產量1/5.糧食不再僅限於作為人類的食物,餐桌上加了個椅子,這是為汽車提供的。

糧食不僅是汽車的新型燃料,在美國的外交政策中,它還是一種政治武器。1965年至1967年,美國政府宣布限製對印度出口糧食,致使印度不得不對美國的侵略行動視而不見。類似的事例在美國的外交過程中屢見不鮮,美國作為糧食出口大國,手裏握著的不僅僅是石油和美元兩張王牌。而現在,美國政府致力於將糧食打造成一種新型的武器,而且是比航母更具有威懾力的經濟武器。

糧食戰爭的殺傷力是巨大的,對於一些國家而言,油價上漲所帶來的負麵效應要遠遠小於糧食價格上漲。要知道,很多王權被顛覆,都是因為饑民們的暴動而引發的。更為重要的是,歐佩克成員國的手中不僅手握著美元,他們吃的也是從美國進口的糧食。

自美國深陷於中東戰爭的泥沼中後,一個新的計劃油然而生,那就是糧食戰爭計劃。

歐洲再次如願地插手中東事務後,美元的地位岌岌可危,如果失去了石油,歐元將取美元而代之,成為新的世界貨幣,那時美國將經受史無前例的經濟大崩潰。此時,糧食映入了美國政府的眼簾。

當人類麵臨著糧食危機的時候,生產生物燃料的工程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反而加緊了步伐,被用於生產生物燃料的食物總量有增無減。但是,對於世界上所發生的一切,美國是有所動作的,布什總統拿出了美元進行救濟,這使美元充當了親善大使,成為部分窮人的恩人。但是另一方麵,乙醇石油的工程進一步加快,美國仍然致力於開發石油替代品。

事實上,美國發動糧食危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如果簡單地通過禁運來發動危機,那麼這場經濟遊戲顯得過於膚淺,而提高糧食價格才是真正的高明手段。諾貝爾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在一次研究課題中發現,20世紀40年代孟加拉國發生饑荒時,並不是由於其國內缺少糧食,而是糧食價格上漲過快,導致幾十萬窮人因此而被餓死。

糧價提高的主要方法莫過於供不應求,就美國自身而言,作為一個出口大國,做到這一點並不難,隻要少出口,自然會使很多國家的糧價紛紛上漲。於是,生產生物能源這一幌子被亮出來了。

美國開始大規模地發展生物能源,美其名曰讓自己的國家減少對於石油的依賴。而事實上,這一口號是經不起推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