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的這一舉動深深地刺傷了美國,也嚴重地威脅到了石油美元。美國人當然不會容忍這一公然的反抗,於是,充滿戲劇性的一幕再一次在中東上演。
伊朗江山易主不到半年,伊拉克的總統便在美國的“操作”下稱病辭職,而美國當時的寵兒——薩達姆順利地登上了總統的寶座,成了伊拉克新的領導人。
薩達姆是深受美國栽培的新總統,他在開羅大學攻讀法學學位時,便時常與美國的“FBI”接觸。
薩達姆一上台便身兼數職,他除了擔任總統之外,還兼任伊拉克革命指揮委員會主席、總理等重要職務。在美國的影響下,薩達姆上台後不久,兩伊戰爭便爆發了……
戰爭爆發的原因眾說紛紜,其中最主要的看法是伊拉克與伊朗正在爭奪波斯灣西北部的“Shattal-Arab”水道。而事實上,伊拉克對伊朗宣戰之前,所提出的借口是伊朗參與了刺殺伊拉克外長阿齊茲的行動。不論是哪種原因,在中東的戰場上,伊拉克人知道自己的後盾正是頭號帝國——美利堅合眾國。而伊拉克發動此次戰爭的目的更是不用說,伊拉克已成為了美國的棋子。在中東這個棋局上,美國總是高高在上又隱約在後。美國不僅為伊拉克提供了巨額的戰爭貸款,還為伊拉克提供軍火。美國又一次成為了得利的漁翁,而伊朗和伊拉克在曆時8年的戰爭後,富饒的土地變得貧瘠,無數人在戰火中失去了生命。
兩伊戰爭讓明眼的歐佩克成員國感到害怕,幕後巨大的美國黑手隨時等待著操縱另一個木偶。迫於壓力與威脅,很多國家不得不向美國靠攏。石油美元在新一輪的動蕩中重新站穩腳跟,而此時,捆綁著中東的美國開始了新一輪的壟斷計劃,把矛頭直接指向了美國的頭號軍事勁敵——蘇聯。
沙特——壓垮蘇聯的一根稻草
在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蘇維埃政府覆滅了。蘇聯這個大駱駝終於倒下,而讓世人疑惑的是:到底是誰壓垮了蘇聯?
二戰後的蘇聯一心想著通過出口能源來振興千瘡百孔的民族經濟,此時石油出口成了蘇聯新生的一線希望。眾所周知,蘇聯是重工業大國,其國內的輕工業和農業都較為落後,所以,蘇聯通過出口重工業產品及進口輕工業產品和農產品來促使經濟平穩複蘇。
就在此時,沙特出現了。讓蘇聯沒有想到的是,沙特這根微不足道的“稻草”竟然成了摧毀蘇聯經濟的元凶。
沙特每年都以低於35美元/桶的原油出口價格,極力地打擊蘇聯的石油出口業,從而嚴重地影響了蘇聯經濟內部的運轉。此外,由於美蘇之間的冷戰,蘇聯拒絕使用美元,因此在進行進出口貿易的過程中,不得不以黃金作為支付品。到了80年代末,盧布的信用破產,最終導致克裏姆林宮上空懸掛著的“鐮刀斧頭旗幟”悄然降落。而此時,為此慶祝的正是美國。
沙特為什麼以如此低的出口價格將矛頭直接指向蘇聯,這也成了全世界最為公開的秘密。
在除掉了軍事勁敵蘇聯之後,美國開始向世人亮出了自己的軍事實力,而此時,機會再次悄然降臨……
回顧中東上空的風雲變幻,人們永遠看不清這片不安寧的土地上到底發生著什麼。在生靈塗炭的同時,很多中東國家也都因為美國而舉世聞名,其中最有名的當屬伊拉克。為了幫助美國製服伊朗,在兩伊戰爭中伊拉克欠科威特的債務高達140億美元。為了化解巨大的財政危機,薩達姆在“泛阿拉伯主義”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在反對外來侵略者鬥爭中要求實現民族獨立,並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或聯邦的政治主張和運動。也指中東各阿拉伯國家謀求政治上協調一致的運動。
它的基本綱領是:擺脫異族統治和殖民壓迫,阿拉伯人應當在團結鬥爭中實現民族獨立;在民族獨立的基礎上,各獨立的阿拉伯國家聯合組成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或聯邦;阿拉伯國家之間加強團結和合作,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協調彼此政策和實際活動。野心的驅使下,指揮海軍、空軍共3個師越過邊境,進軍科威特。
此時,野心勃勃的“解放伊朗獨裁統治的英雄”——薩達姆總統,將自己公然置放在了全世界的對立麵上,而讓他詫異的是,昔日的“親密盟友”——美國,一反從前溫文爾雅的常態,派出了45萬士兵,在波斯灣沿岸整裝待戰,伊拉克頓時成了眾矢之的。
事實上,經過近8年的兩伊戰爭之後,薩達姆已經把伊拉克打造成了聞名遐邇的戰爭機器。在戰爭結束後,薩達姆的軍隊是其唯一的籌碼。而在海灣戰爭中,令世人所驚愕的是,這部曾經將伊朗打成了一文不名的窮國的著名戰爭機器,在與美軍交鋒的過程中,很快就崩潰了。薩達姆所僅存的希望被美軍擊碎了,隻有他本人知道,在美國的重壓之下,重新整合中東大陸,是可望不可即的夢想。
薩達姆的事例是美國向中東其他國家敲響的警鍾,這個方法十分有效,沙特和科威特等國都感到了來自於美國的強大力量。而這個事件又成為美元回流的推動力,大批的軍火訂單飛向美國,沙特和科威特等軍事大國除了成為美國的石油王牌之後,又成了美國軍事體係中的一部分。
沙特已經幫助美國壓垮了蘇聯,美國再無後顧之憂,美國部隊直接進駐中東,大肆地炫耀自己的軍事裝備,讓戰鬥機隨心地開到中東的每一處領空。
隨著美蘇冷戰的結束,籠罩在美歐大陸上的陰雲漸漸散去,歐洲也開始計劃自己的將來。而此時,美國明顯地感覺到與“盟友”們的距離越來越遠。
戰爭在中東留下一地廢墟離開美元一直是歐洲人心中潛藏的夢想,但是,由於美國緊緊地控製了東歐的石油,並將美元和石油捆在了一起,這一夢想變得難以實現。在這種無奈之下,歐洲和日本隻能幫助美國“收拾”薩達姆,但為此次戰爭買單的日本政府在回憶戰爭時,不禁暗歎:又被美國人給耍了!
美國並不是天生的好鬥,換句話說,美國並不會無原則的出兵。無論美國以哪種形式發動的戰爭,都牽扯到了美國切身的利益。如,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首要目的就是為了捍衛自己手中的鑄幣權。
翻開曆史的教材,可以看到中東半個世紀的戰火與美元的相關性。自從貨幣經濟的主導地位確立之後,“石油美元”這一經濟聯姻使美元穩坐於世界貨幣霸主的寶座上。中東不息的戰火向世人昭示,戰爭與美元之間的聯係越來越近、越來越直接。然而,正當美國坐享勝利果實之時,新的危機又一次悄然來臨……
伊拉克——最合適的“減壓閘”
美聯儲於1913年12月成立,到了2001年,其國債總額達6萬億美元。一次令美國人發指的“911事件”“911事件”,又稱“911恐怖襲擊事件”或“美國911事件”。這是發生在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民航客機撞擊美國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和華盛頓五角大樓的曆史事件。,致使美國的股市泡沫迅速破滅,美聯儲迅速將利率由6%降至1%,而這一做法的直接結果便是致使美元信貸額暴漲。此後,大量的美元注入了房地產市場,而貴金屬和原油也成了投資者的首選。這樣一來,美元迅速地湧入國際市場。據統計,2001年之後,在1秒鍾內美國就將增加2萬美元的國債,強勢美元無法支撐美國的巨額債務,國際資本開始流出美國。
美國削減國債的慣用手法便是宣布美元貶值,這樣便可以讓那些外彙持有者們空歡喜一場,但是,隨著歐元的誕生,如果美元采取一貫的做法,隻能使自己的信用破產,給歐元以可乘之機。如果美國一意孤行,宣布美元貶值,那麼國際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很可能就會成為歐元。美聯儲不得不暫時放棄貶值的慣用伎倆,苦苦地找尋萬全之策來保障美國的貨幣霸權地位,並希望美元一直傳遞在世人的手中。
回想中東戰爭的一幕幕,人們會發現,種族衝突並不能完整地解釋其內幕。美國在中東戰場上的布局是一舉數得。首先,牢牢地控製了石油,掌控了資本的流向。其次,將美元與石油聯姻,使美元成了不變的貨幣霸主。最後,美國人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軍事實力,致使很多西方國家站在美國的身邊,使用美元為美國買單。
在美國發動了戰爭之後,很多人不禁暗忖,就地理位置而言,歐洲更容易遭受襲擊,而美洲大陸則相對安全。加上美國的軍事實力,致使很多人相信,手持美元要比手持歐元安全得多。一旦戰爭爆發,恐慌的人群一定會將巨額資本由歐洲轉向華爾街……
而這一次,正當美聯儲辦公人員處於焦慮之中時,歐洲人開始變聰明了。歐元區建立之後,其大部分的貿易都在歐盟內部成員國之間進行。中東的戰火讓歐盟各國坐立難安,爭奪鑄幣權這一概念又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成了歐盟內部秘密的、主要的議題。
爭奪鑄幣權的手段無非兩種,一種是“一方比另一方好”。此時的歐洲大國與美國的經濟實力相當,想拉開差距並不容易;另一種是“一方比另一方差”,這一想法讓歐盟國家開始靜靜地等待時機。
在海灣戰爭中,伊拉克被美國打斷了脊梁,而緊隨其後的製裁與核查等事務讓伊拉克奄奄一息,成了中東戰場上的“鰥寡孤獨者”。而伊拉克戰爭的真正內幕也成了公開的秘密。
21世紀初,伊拉克開始以歐元進行石油結算,而這一舉動引起了許多產油國的共鳴,大家都蠢蠢欲動。然而,這直接觸碰到了石油美元的最高利益,此時的美國政府也感到危機四伏。
從中東的數次戰爭來看,再也沒有比伊拉克更合適的“減壓閥”了。但是,當美國通過導演戰爭成功減壓之後,新的問題又接踵而至。
傳統的阿拉伯社會中,人們對教派的認同感遠遠要強於對國家的概念。當美國顛覆了薩達姆政權之後,伊拉克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亂之中。失去了強有力的統治機器,伊拉克境內出現了無人治理的尷尬境地。
自古以來,伊拉克境內的“什葉派”和“遜尼派”一直存在著嚴重的對立情緒,薩達姆的倒台使這兩個對立者失去了束縛,在這種混亂的局麵中,美國倍感尷尬。
雖然伊拉克人缺少國家概念,但是他們並不是不懂得仇恨。在美國為他們扶植一個新政府後,又親手推翻的過程中,伊拉克人民的生活也被美國撕毀了。這些貧苦的百姓看到的是:巴格達被“解放”了,共和國衛隊“消失”了,薩達姆“落網”了……伊拉克人民的生活全亂了。
當美國深陷伊拉克混亂泥沼中拔不開腿的時候,便不得不請求西歐盟友們的幫助。此時,原本感到絕望的歐洲又看到了新的機遇……很顯然,美國在解決中東事務之後,必然又將麵臨新的困境,歐盟這一勁敵絕不會放過任何可乘之機……
縱觀全局,貨幣經濟下的利益角逐早就已經突破了地理的限製,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互相滲透注定每個國家的利益體係中都是相互交融的,世界貨幣體係走向多元化正是一個曆史的必然。然而在這些變化中,世界將承受更多的變故,人類腳下的大地將經受更為徹底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