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的這一舉措所帶來的後果是相當富有戲劇性的。油價在數月內便漲了4倍,當時很多西方國家的加油站常常在一周內都沒有燃料供應,很多司機為了加油,經常要等待幾個小時。
美國政府無奈之下,開始嚐試采用其他的方法來解決緊張的供油局麵。首先,國會發布了對汽車進行限速的通知(國會發布了對在公路上行駛車輛每小時55英裏的速度限製)。此外,稅額減免在當時也成了可能。尼克鬆總統還著手成立了能源部門,希望找到更好的辦法解決危機問題。在美國的家庭中,很多人把空調的溫度調到了25℃。總之,阿拉伯人的“禁運”讓很多西方國家學會節省。
雖然這場噩夢持續的時間前後不過一年,但是歐佩克國家已經成功地使西方市場的石油價格上漲了4倍。這種石油禁運的方式在國際關係上開創了一個嶄新的局麵,也帶領著中東國家進入了新的時代。這無疑是中東國家的一項政治和經濟的重要成就。
這次“禁運”,也讓第三世界的國家發現了自己的新型武器,這種武器不亞於美國先進的戰鬥機和航母,那就是本土的自然資源。然而,這一舉措也驚醒了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尤其是當美元失去了黃金這一信用代表之後,美國人就開始尋找新的替代物在這次危機中,美國人意外地發現了最合適的信用支撐物——石油。
美國政府經曆了這次危機之後,便開始覬覦中東這一“奶酪”。首先借助中東內部發生戰爭(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良機,美國政府成功地讓幾十萬的部隊登陸中東。當美國接管了英國掌控下的過半的石油資源後,他們又確定了新的目標——伊拉克。
也許很多人會覺得美國是消費大國,滿足內需成為其發動石油戰爭的主要原因。而事實上,在美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中,從中東進口的石油隻占國內總消費量的1/5.而且美國本來也是能源大國(據探測,美國本土的儲油量占世界的27%),而且它還擁有加拿大、委內瑞拉和墨西哥等進口渠道。可見,對於美國而言滿足內需並非難事,而美國發動石油戰爭的根本原因,就是為了霸權的穩固。
掌控了中東這一要塞,事實上就等於掌控了世界,在美國將石油資源地占為己有的時候,美元的腰杆就挺得更直了。
中東計劃是美國戰略中的重要一步,著力點是中東,而影響的卻是歐元區的國家。當美國將這一財富盡收囊中的時候,美國也就擁有了撬動全球經濟的杠杆。
說到底,一切都是為了尊重資本的意誌!
在遵循這一理念的過程中,石油與政治、經濟最終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成就了一段巧妙的聯姻。
在貨幣經濟時代裏,石油無疑成為一個新的主題、新的利器,誰掌控了它,誰就駕馭了全世界,誰就成為財富的寵兒。
“終止英國人的托管權!”
曆史的教科書上清楚地記載著:1947年11月末的聯合國大會上,成員們通過了終止英國對巴勒斯坦“托管”的決議。此次大會將巴勒斯坦地區進行了劃分,分別建立了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兩個國家。此後,1948年5月,以色列宣布成立。然而,就在以色列成立的第二天,阿拉伯聯盟軍隊便開進了以色列境內,並對其發起了猛烈的進攻。至此,第一次中東戰爭打響了……
英國人被奪權並不是偶然,事實上,在國際要務上,從來就沒有偶然。戰後的英國千瘡百孔、百廢待興,成為美國麾下的“親密盟友”。當聯合國要員手裏握著美國發放的美元貸款時,他們也就成為美國的辦事員,而為美國所辦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收回英國的監管權。
英國是美國接管中東事務的首要障礙,這一過去的“親密盟友”顯然已成為美國眼中的絆腳石。在核心利益的麵前,美國首先遵從的是資本的意誌,這是不可動搖的鐵律。此時,將英國踢出局,就意味著順從了美國最高的利益。
猶太人流離失所而此時的猶太人,曆盡千辛萬苦,經曆了兩千多年的顛沛流離後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國家,然而,在這一“遷徙”的過程中,美國顯然是煞費苦心。
以色列的人口總數僅有巴勒斯坦地區總數的1/10,但是美國人卻讓他們分得了超過一半的土地,而且在位置的選擇上也引人爭議。以色列無疑成了美國的“盟友”,仰仗美國的鼻息,成了其手中的棋子。
第一次中東戰爭打響後,最初以色列軍隊節節敗退,為了扭轉戰爭局勢,保住剛剛得來的土地,以色列總理急電以色列駐聯合國代表埃班,要求其向聯合國申請,暫時中止這場戰役,讓以色列人得以喘息。於是,在第3天,這一要求便得到了滿足。5月17日,美國駐聯合國的代表便向聯合國安理會遞交了議案,提出了開戰雙方停火3天的請求。
這份議案引起了一連串的反應:處於冷戰狀態中的蘇聯希望取得與西方國家的合作,因此順從了美國的意誌,也提出了相同的請求;剛剛被美國人“奪權”的英國開始不讚同雙方停火,並恐嚇說自己還會繼續增派部隊支援阿拉伯國家。但是英國的反對聲音也沒有持續多久,不久便同意雙方停火,撤走了原來派去的軍隊,並不再向埃及、伊拉克等國家提供武器。而英國的這一轉變,原因在於“美元”之上。不論美國是“威逼”還是“利誘”,英國必將會妥協。英國國內處於一片慌亂之中,一切都等著戰後重整,沒有美元,這一切都將成為幻想。
就這樣,在聯合國內部達成了統一的意見,以色列人獲得了4周重整軍備的時間。在此期間,美國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支援。再次交戰,結果以色列反敗為勝。戰爭以一種令美國和以色列都滿意的方式圓滿地結束了。此外,這次戰爭中,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分布狀況也發生了些許變化。除了加沙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外,以色列占領了巴勒斯坦80%的土地,這實際上比當時聯合國為其劃分時多了6700多平方公裏。於是,失去了土地的近百萬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成了第三世界最底層的人。此後,巴勒斯坦、以色列之間的和談與衝突不斷,“漁翁得利”的故事在中東這片富饒的土地上不斷重演。
此外,英國人在戰爭中的出爾反爾激怒了阿拉伯人,致使英國的“托管權”不再僅以書麵的形式被終止,英國在阿拉伯國家的影響力也被美國終結了。
中東:精英們的戰爭“俱樂部”
在中東的問題上,美國政府和其他西方國家的態度常常隨著局勢的轉變而發生變化,除去一些不為人知的暗箱操作,顯露在表麵的各種政治產物——協議、路線圖等也不斷地更新,但是沒有變化的是,中東石油的控製權屬於美國。歐洲在不斷地做出努力,希望能從美國手中分得一些權益。他們從未放棄過重返中東的願望,因為其深層利益過分誘人。
美國及歐洲部分國家都在伺機而動,希望找到一個完美的切入點。機會很快到來,1956年7月26日,埃及的納賽爾總統突然宣布要將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埃及的這一舉措深深地觸犯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於是,過了3個月,英國、法國以及以色列的聯軍便采取了對埃及的軍事行動,至此,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
中東戰場上的美國士兵作為中東的“東道主”,美國自然不甘落後,因為美國政府深知,英、法的這一舉動無非是想再次插足中東事務。於是,不久之後美國也加入到了這一戰局之中。
美國不歡迎歐洲插手中東事務,而這一次它又勝利了。美國手裏握著鑄幣權,英、法隻能俯首帖耳。入侵者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便宣布停火,在宣布停火的下一個月,即12月,英法聯軍便撤出了埃及。
歐洲人登陸中東的夢想又一次破滅了,這一次次的破滅讓原本的“東道主”——英國離中東越來越遠。與英國人遭受同樣命運的法國人,他們隻能在巴黎博物館中麵對著法老文物聊以自慰。
在中東戰場上爆發的曆次戰爭,無一不是石油開采權的爭奪戰。對於阿拉伯人來說,石油既是上天的恩賜,也給中東人帶來了災難性的宿命。在中東戰場上出現的對峙局麵,是建立在美蘇冷戰和美歐對抗的背景下的,世人看著這些大國為爭奪石油而大打出手,但是,美國人心裏真正算計的確不僅於此。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的一次中東訪問似乎讓人們看到了一些端倪……
“大媒婆”——基辛格
自1974年起,中東常常會接待一位重要的客人,他就是美國的前國務卿——基辛格。在基辛格對中東展開的一係列訪問中,石油與美元成了不變的主題。
當美元失去了黃金這一信用支撐之後,便尋找到了新的替代品——石油,一場蓄謀已久的經濟聯姻由此展開,而國務卿基辛格成了舉世矚目的“牽線人”。
基辛格的目的很簡單,即迫使石油輸出組織以美元作為石油貿易結算的唯一貨幣。
早在1973年,在美國支持下的以色列又一次打贏中東戰爭之後,美國便開始為這場經濟聯姻進行暗箱操作。
美國的第一個棋子便是沙特阿拉伯。這個富饒國家的大部分資產都在美國,這讓美國輕而易舉地從沙特阿拉伯身上打開了缺口,而沙特也乖乖地為美國政府做了3件事情:首先,沙特同意以美元作為石油貿易結算中的唯一貨幣;其次,沙特還會將美元再以投資的形式回流到美國;第三,沙特幫助美國遊說其他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讓他們也使用美元作為貿易結算中唯一貨幣。
就這樣,在這個星球上,2/3的石油貿易結算都需要以美元來支付,美元的地位被穩穩地固定在了石油身上。人們都知道,每個國家都需要石油,那麼購買石油所需要的美元便成了必要的外彙儲備——盡管它的成本隻有4美分。
至此,前麵的數次中東戰爭便一目了然。美國與蘇聯的對峙及它與歐洲國家的暗戰,都是貨幣經濟時代爭奪貨幣霸權的戰爭。很顯然,美國獲勝了,並一直以勝利者的姿態淩駕於世界之上。
石油美元這一詞彙在這場經濟、政治聯姻中被成功地綁定在一起,美國先掌控了中東,控製了全球2/3的石油,然後將美元“嫁”給了石油。自此,美國自布雷頓森林體係瓦解之後再一次鞏固了自己的貨幣霸主地位。
在“石油美元”成功問世之後,美國便開始一場持久的、不懈的美元保衛戰。任何威脅美元地位的舉動都不能被容忍,任何想要顛覆“美元政權”的陰謀都將被覆滅。
漁翁得利——中東上演“模仿秀”
在1979年2月11日這天,伊朗爆發了二月革命,這場革命是由霍梅尼領導。革命宣告了長達2500年的王權統治的結束,伊朗境內江山易主,同年4月1日,伊朗成立了伊斯蘭共和國。
共和國的成立,使伊朗與美國的關係急劇惡化,美國辛辛苦苦打造的中東著力點就這樣同伊朗王權一起被顛覆了。更讓美國政府氣憤的是,伊朗開始向中東其他國家“輸出革命”,妄圖將美國及其他西方強國一同趕出中東本土。
在中東這片飽受蹂躪的土地上,殘存著少數不屈的靈魂,這些靈魂集結於什葉派“什葉”,阿拉伯語音譯,意為“黨人”、“派別”。是伊斯蘭教中除遜尼派外人數最多的一個教派。該派以擁護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阿裏及其後裔擔任穆斯林領袖伊瑪目,故又稱作阿裏派。與“遜尼派”相對。目前,全世界大約有10%~15%的穆斯林屬於這個教派,約8000多萬人。主要分布在伊拉克、伊朗、印度、土耳其、阿富汗、黎巴嫩、沙特阿拉伯、也門、巴基斯坦、巴林等地區。教會的門下,宣揚該教會的教義,他們拒絕接受傳統伊斯蘭文化,並反抗不公正的待遇。在這一教義的指引下,倔強的伊朗新統治者揭竿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