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油戰略地圖
在20世紀初,著名的英國地理學家麥金德提出了一個“世界地理中心”的概念,由此地緣戰略地緣戰略學是現代國際關係中最重要的戰略理論,該學說的鼻祖叫麥金德,是一個英國地理學家,他在20世紀初首先提出了一個世界“地理中心(地理樞紐)”的概念,奠定了地緣戰略學的理論。的理論被奠定。他認為,世界可以劃分為幾個大島,歐亞非、南北美和澳洲,其中,歐亞非是這個世界的中心,處於地球的心髒位置。這個心髒地帶的東西方向囊括了俄羅斯的葉尼塞河至東歐平原,南北方向包括蒙古高原、伊朗高原、克什米爾等地。
這位地緣政治學家曾經一語驚人,他說:“如果有人統治了東歐平原,那麼他就控製了心髒地帶;如果他統治了心髒地帶,也就意味著控製了世界島;而假如他統治了世界島,他就統治了全世界。”
很顯然,這一核心地帶為二戰後的蘇聯所控製,這也是最讓美國痛心的地方。基於此點,美國發展出了一個新的地緣政治理論——邊緣地帶論。這一理論的奠定者(美國的斯派克曼)指出僅僅控製了心髒地帶是不足以稱霸全球的,隻有控製了歐亞非的沿海地區才能稱霸全球,這也是美國曆來非常重視掌控沿海的原因。但是,隨著世界金融體係的變化,各個國家都變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於是,美國摒棄了地緣政治學說,將控製能源作為了統治全世界經濟和政治的武器。
地緣政治學說出現後,能源對世界經濟和國際政治間的重要作用被人們重視起來,由此“石油政治”這一新名詞隨之誕生,石油成為劃分全球勢力範圍的重要依據。
在一段時期內,石油資源的分布狀況和消費區域出現了巨大的錯位。北美、亞太、西歐等地區的石油儲存總量僅占世界的1/5,但是消費總量卻占全世界的4/5.曆經上百年的發展,到20世紀末,形成了以北美、亞太、西歐為主的世界石油消費區,而其中美國是最大的消費國。中東地區的石油總儲量占世界的2/3,然而其消費總量卻不到世界總消費額的1/10.正是因為這樣的消費比例和儲存不均,才使得能源的爭奪戰異常的激烈,這也為美國提供了掌控世界命脈的契機。
在這場爭奪戰中,美國一直是主角。
美國副總統切尼所組織的國家能源政策發展小組曾經提出了一份研究報告,報告中指出:未來20年內,美國石油消耗量仍然會呈上升趨勢,將增加33%,與此同時,美國國內的石油產量將下降12%,截止到2020年,美國仍然堅持以消費進口油為主導。為了本國的利益,控製石油並讓美元走勢趨於平穩成為政府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中東無疑是美國的戰略要地。基於此點,美國副總統切尼曾明確指出:“隻要控製了海灣石油的流量,就能對本國經濟,甚至對世界其他大多數國家的經濟擁有鉗製的力量。”很顯然,控製了中東地區的石油,就等於控製了全世界。
在20世紀末期和21世紀初,美元的戰略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是圍繞石油展開的。美國一意孤行地發動石油戰爭,致使中東戰火連連,其戰略目的無非就是控製中東,控製石油。如,發動伊拉克戰爭,就是為了控製伊拉克的石油。“911”事件後,美國與沙特關係變得緊張,石油仍是主因。
在展開石油戰爭之後,美國也試圖圍繞著自己所提出的“邊緣地帶論”而進行。如,在阿富汗戰爭後,美國的軍事力量借機滲透到中亞地區。在此之後,美國一方麵爭奪裏海的石油資源,另一方麵打壓中亞地區為拓寬能源渠道作努力。此外,美國在馬六甲海峽進行巡邏,也是出於其控製海上石油的戰略。
伊拉克是中東各個國家中最受世人矚目的石油大國之一,這不僅是因為美國對其采取的軍事行動,還因為它本身就是世界上第二大產油國,其探明的石油總儲量約占全球的1/4.伊拉克的前景也令人看好,因為在伊拉克目前所發現的80個大油田中,開發的僅有17個。由此可見其潛在的石油儲量之豐富。伊拉克的石油儲量高,而開發成本卻相對較低,因此成為兵家的必爭之地。而美國無疑是戰勝的一方。
美國借反恐戰爭控製了阿富汗,此後又“順便”立足中亞,將裏海變成了囊中之物。然後,美國通過《北美自由貿易協定》1992年8月12日,美國、加拿大及墨西哥三國簽署了一項三邊自由貿易協定——北美自由貿易協定。1994年1月1日,該協定正式生效。其簡要的內容有:①關稅相互減免;②取消進口限製;③堅持產地規定;④政府采購協定;⑤鼓勵投資;⑥擴大相互金融服務;⑦發展相互自由運輸;⑧鼓勵保護知識產權;⑨協商爭端解決機製等。掌控了加拿大、墨西哥的油氣資源。而在西非,美國也沒有絲毫的懈怠,頻頻發動外交攻勢並謀劃著調兵進駐幾內亞灣,目的就是為了穩固“後備油庫”。
在發動了數次戰爭之後,如果再解決伊朗的問題,那麼整個中東油氣資源的控製權就被美國緊握手中。這樣,美元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就通過石油實現了。
在美國得誌之時,其他國家也並未懈怠,歐美等國爭奪世界石油資源控製權的戰爭從來沒有停息過,可以預見的是,未來世界石油市場各種利益矛盾的交織,將使市場的角逐更為激烈而殘酷。
首先,俄羅斯在二戰之後正不斷地通過發展石油工業來重塑自己的大國形象;歐佩克國家為確保自身的利益而積極地維護油價政策和市場份額……這些舉動無疑都在牽動著世界石油市場矛盾的演變,國家與國家之間力量的此消彼長促進了不同利益集團進行重新組合。而當石油與各種非傳統安全因素(恐怖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分裂主義、跨國犯罪、環境生態等非傳統安全威脅因素)緊密交織在一起時,世界各個大國都在研究符合自身利益的石油戰略。這也是美國將石油與美元綁定在一起,並不斷地采取軍事行動來確保其地位的國際背景。
美國政府在穩固“石油美元”的過程中采取了一係列的外交政策:
第一,為解決能源危機,美國開始加強同加拿大、委內瑞拉、墨西哥等美洲產油國的聯係。
第二,美國也極力地緩和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灣產油國的關係。
第三,在蘇聯複蘇的過程中,美國加緊步伐開發裏海和俄羅斯的石油資源。
第四,在亞洲方麵,美國尤其關注中國的石油動向。
美國的前國務卿基辛格認為,美國隻有牢牢控製住中東這個石油寶藏,才能穩住“歐洲民主橋頭堡”。這樣,美國才能使高加索國家接受“自由世界”的經濟模式和民主製度,走上美國設計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除了實施影響中亞等國的民主製度之外,美國還支持其內部的石油公司主動開發中亞地區的石油。美國的這些舉動旨在建立一條不經過俄羅斯或伊朗,直接將各地區石油與歐美市場聯係起來的石油運輸通道。
俄羅斯則全麵拓展能源外交布局,其出台的《俄羅斯聯邦能源發展戰略》該戰略主要包括下麵一些影響:①深化俄羅斯與歐洲能源合作關係,爭取更多的市場。②對裏海能源開發產生了重要影響。③加強了與亞太國家的能源合作。④加強了與美國之間的能源戰略合作。,重點就是強調要通過強化能源外交促進經濟複蘇、維護地緣利益。
此外,法國和德國等西歐主要國家開始積極地尋求新的能源合作夥伴,他們也製定了一係列的能源新戰略計劃。其主要內容有:加強與伊朗合作,並加大對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灣產油國的投資,同時與俄羅斯建立戰略性的能源夥伴關係,並大力地拓展東南亞市場,積極地進軍非洲。
日本也不甘示弱,除了積極加強與中東等主要產油國之間的聯係,還提出了針對中亞石油的“歐亞大陸外交計劃”,同時日本采取“金元外交”,憑借提供經濟技術的方案來展開自己的石油資源爭奪戰。其主要步驟為:加強與中東產油國的關係,加強同俄羅斯的經濟合作,同時覬覦北非,力圖實現石油來源的多元化。
各個國家都開始為自己尋求生存資本,在石油這一領域,一場偉大的博弈即將上演。
“一切為了尊重資本的意誌”
在二戰時期,美國的羅斯福總統進行了一次秘密的談話,談話的對象是著名的地質學家——德戈裏爾,當時羅斯福總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兩個問題:“石油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有多重要?海灣地區的石油儲量會影響世界的格局嗎?”
德戈裏爾給羅斯福總統的答案是:“非常重要,那裏是未來世界的重心……”
時隔半個世紀之久,伊拉克政府在2007年初通過了一份“新石油法草案”。而世人所不知的是,在這一法案的起草過程中,美國政府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
這份法案的通過引起了軒然大波,法案的基本意誌是:將出口原油的收入按照公平的方式分配到各個省,並向其他國家開放自己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這個第二大石油儲藏國的石油法案讓很多西方國家開始蠢蠢欲動,其中不乏一些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大國,其中當然不會缺少美國這一頭號資本主義國家。一場關於權利與財富的博弈展開,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尊重資本的意誌……
在新法案中,還包括了成立聯邦委員會的決議。這個聯邦委員會的主要職責便是監管與國外石油的交易事宜,同時還要審議以往的領導人薩達姆執政期間所通過的一些石油交易協議。
這時,很多國家都知道:隻要控製了伊拉克的政府,就等於控製了伊拉克,控製了新成立的聯邦委員會,及控製了讓世人為之瘋狂的石油。
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一直以來,美國都暗中操縱著伊拉克政府,新成立的聯邦委員會早落入美國的掌控之中。在這種情況下,毫無疑問,美國又將成為贏家。果然,伊拉克官員揭曉了這些榮幸的國家名單,其中美國排在首位,另外兩位便是英國和挪威。
對於美國政府來說,這一切並不是一份意外的驚喜,一切本就在他們的掌控之中。
美國人霸道、自私、貪婪,但是他們並不虛偽,尤其在追逐資本的過程中,這一切都顯得理所當然。作為世界第一大消費國度,美國對於石油的爭奪向來就不加掩飾,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當那位一語中的的地質學家與偉大的羅斯福總統密談之後,美國政府還沒有立刻認識到石油的重要性。由於那時布雷頓森林體係尚未瓦解,美國又是能源大國,所以並未對石油表現出過度的熱衷與追逐。但是,20世紀70年的石油危機,讓美國見識到了石油的威力,石油湧入了美國人的視線,並深入到了美國人的心中……
1973年10月,中東的石油輸出國組織突然宣布停止對一些國家輸出石油,其中包括美國。這次意外的禁運使得美國國內陷入了危機之中,油價開始大幅度的上漲。
此次原油危機的根源是二戰,當阿拉伯人看到戰後自己的家園變成了猶太人的樂土後,便開始了一係列的武力報複活動。此時,西方很多國家也紛紛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參戰,英國和法國為了掌控蘇伊士運河,便站在了猶太人的一方,這使戰爭初期的猶太人占盡了先機。阿拉伯人不甘示弱,在蘇聯支持下瘋狂地對猶太人進行了反擊。
在這次戰爭中,阿拉伯國家意識到了石油這一政治利器的威力,同時也發現了自己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們將石油運用到了政治交涉中,發明了“禁運”這一個舉足輕重的製裁西方國家的籌碼。阿拉伯人明白,即使自己不禁運,隻要石油的定價權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也能對各國產生威懾力。阿拉伯人的這一“偉大發現”讓西方世界陷入了恐慌。很多投資家和石油公司都發現,由於油價的變化,整個西方世界陷入了混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