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問鼎第三霸權時代
戰爭,是人類發展史上最具推動力的發展手段。國家與種族之間的角逐,無非是為了在霸權主義的麾下爭當旗手。隨著人類的進步,霸權帶給人們更多的是一種象征性文明。曆史上的任何一個霸權,都會擁有屬於自己的一個時代,而這個時代又會有其自己的經濟形態,而正是這種經濟形態,構築了國際框架。
物產經濟時代,種族之間、國家之間的戰爭方式就是占領。這也是陸上霸權的主要特征。因為人們生存主要依托農耕、遊牧,也就是“物產經濟”,所以隻有靠占領土地才能獲得物產。這個時期,完成這項任務的就是國王麾下的步兵和騎兵(亞曆山大在東征的過程中,雖然使用了軍艦,但是仍然主要以陸戰為主)。對於那時的人們來說,馬路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神經和血脈。
回想起古老的戰爭方式,高額的戰爭成本是人們不得不計算的。就海洋作戰而言,人們距離陸地越遠,就越會失去重心,控製的效能也會隨之衰減。
能征善戰的蒙古人曾經征服過大半個歐洲和亞洲大陸,但是正是由於控製的麵積過大,使得自己沒有能力實施管理,這也是這種占領無法長久的主要原因。
經典的陸上帝國——羅馬帝國、瑪雅帝國,不論他們擁有多麼強大的戰爭物資儲備,無論他們擁有多少能征善戰的勇士和運籌帷幄的謀士,都隻能屈居一隅,這就是陸上霸權的局限性。
在公元1500年前後,世界地理大發現開啟了海洋霸權的新篇章。當物產經濟向物流經濟轉變的過程中,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此時,催生了大帝國主義經濟,而帝國的霸權主要依靠的就是商業貿易。
海洋霸權的到來,使一些大的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嶄新的戰爭時代。這些國家包括西班牙王國、葡萄牙王國、荷蘭、大英帝國,以及早期的美利堅合眾國。
這個時期,帝國主義國家都將戰爭的著眼點置放於控製物流通道上。從地理角度來看,克服海洋上的困難要比克服陸地上的障礙容易得多。這些帝國主義國家通過控製海峽等航線的要塞來控製海洋,進而控製物流。按實際投入計算,此時的帝國主義國家較那些陸上梟雄投入的人力和物力都相對低,而那些陸上的殖民地,由於被殖民者民族主義意識的覺醒,使殖民國家陷入了風起雲湧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其維持霸權的成本也隨之增高,這就使很多殖民政府放棄了一個又一個殖民地。
新的世界商業體係的形成,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導致了各帝國主義國家放棄殖民戰略,而改為控製海上物流。
然而海洋霸權的實現依然受到空間的限製,常令霸權國有鞭長莫及之感,這時,一種新型的經濟模式形成,可以將其稱為第三霸權時代,即貨幣經濟時代。
人類經過曆史的蛻變,已經逐漸總結出了最有利於自己的統治方式。而貨幣霸權的出現,正是人們走向文明的又一標誌性轉變。如果從暴力的特性而言,貨幣經濟時代不用政府發動武力去占領,甚至連最小的投入——“控製要點”,都顯得沒有必要。正如美國很爽快地丟掉了越南、丟掉了蘇比克灣一樣,這種霸權已經不在執著於物質上的占有。
但是,在這種物流經濟時代,為了尊重資本的意誌,人們需要控製另一種隱性的東西,那便是資本的流向,而控製“資本流”正是當前貨幣霸權的根本特征。
在歐洲大陸上,孕育出了越來越高級的社會生存模式,資本主義誕生,國家製度趨於完善,人們開始追求利潤,追求權利。那些曆史上的梟雄,拿破侖、威廉皇帝、希特勒、墨索裏尼……他們的夢想讓大地處於滾滾的濃煙之中,在烽煙四起的年代,他們成為高高在上的統治者,不惜一切地追逐霸權。但是,沒過多久,最終的結果出乎他們的意料……
英國與法國之間的鬥爭由來已久,而他們卻成就了後起之秀——美利堅合眾國。一戰後,“門羅主義”門羅主義(MonroeDoctrine),1823年12月2日美國第5屆總統J·門羅在國情谘文中提出的美國對外政策的要求,史稱“門羅主義”。在“門羅主義”中,提出了“你們別插手”的原則,這是美國對外擴張政策的重要標誌。有些中國學者認為,門羅主義的宣布是為了抵禦英國對美國擴張政策的威脅,以保障美國在拉丁美洲擴張的行動自由。因此,門羅主義也可視為美國侵略拉丁美洲的一種政策。下的美國因戰爭而獲得了巨額財富,它開始成為一個新形成的框架的核心,此時,人們會將常常掛在嘴邊的“歐洲”說成是“歐美”,而在二戰後,又發生了一個戲劇性的變化,人們開始將“歐美”說成是“美歐”。在這一過程中,英鎊的地位下降,王冠最終戴在了美元的頭上,美元成為世界性的貨幣,而鑄幣權也牢牢地被美國捏在手上。
美國不允許其他國家超越自己,它將鑄幣權握在手中,就等於將世界盡收囊中。然而資本擁有自己的意誌,擁有自己的遊戲規則,美國在緊握世界資本流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控製資本流的戰爭過程,而這一戰爭,被世人賦予了新的名稱——幣緣戰爭。
誰為美國人買單?
二戰後期,在美國B29轟炸機遮天蔽日的地毯式轟炸下,德國、日本以及其他歐洲國家數百年來所聚集的財富連同其法西斯政權一起化為烏有。在戰後,戰戰兢兢的日本和歐洲人發現,幾乎所有的工業商品上都標注著“MadeinUSA”,此時,這些發動世界大戰的國家才恍然大悟,美國成了戰爭中的“漁翁”。
雖然美國也是參戰國之一,但是由於其參戰較晚,而且戰場並不是在美國本土,所以在其他地方遭受戰火洗禮的時候,北美大陸正在積極發展自己的加工工業和製造業,不僅大發戰爭橫財,還讓知名度一躍而起,成為首席強國。
這是一個充滿睿智的資本主義國家,當許多國家都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時候,它卻找到了崛起的契機。據有關資料統計,美國在1945年一年內,國民的生產總值就達到了2100億美元,當其他國家政府在為戰爭消耗資本的時候,美國人的國民儲蓄達1290億美元。時至1948年,美國的工業總產值比重占到了世界總比重的一半多,此時英國僅占1/10,而日本則隻有1%。在戰爭中,美國一躍成為出口大國,西方世界的大部分進口物資都來源於美國,美國成了世界物資的來源地。更讓歐洲和日本人驚訝的是,戰後的美國黃金儲備量達到了西方總儲備的2/3.
戰後歐洲以及日本的工業和農業體係已經趨於瓦解,工廠變為廢墟,設備變為了瓦礫。為了重整自己的工業體係,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都需要從美國進口設備,此時,美國人就站了出來,將美元欽定為了世界貨幣。
為了穩定自己的地位,布雷頓森林體係確立了,美元像洪水一樣湧向了歐洲和亞洲,至此,美國的貨幣霸權已經成型。
在二戰時期,美國並沒有積極地投入到戰爭中,但是在美國的貨幣霸權體係建立之後,美國開始一反常態,變得極具攻擊性。那些向美國購進設備的歐洲和日本剛剛將自己的生產恢複後,美國就亮出了自己的貨幣王牌。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開始大批量地發行美元,從日本和歐洲手中購買軍需用品和其他物資來確保戰爭的勝利。此時,歐洲和日本成了為美國買單的戰爭出資者。
朝鮮戰爭爆發1965年,越南戰爭爆發,在此次戰爭中,美國政府為了應對巨額的戰爭開支,再一次采取了向日本和其他歐洲國家融資的手段,這一國際巨頭不聲不響地利用著自己手中的鑄幣權,操縱著其他複興中的國家。
但是,越南戰爭時期已經與朝鮮戰爭時代大不一樣,美國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已經向國外進行了巨額的融資,美國政府發行的美元遠遠超出了其黃金儲備量,這時,美元的信用已經發生了動搖。人們開始對美元失去信心,並開始積極地想對策。
在其他“美元用戶”還沒有想出辦法的時候,美國政府便開始行動,貶值是其想到的最為犀利的手法。當日本和歐洲擁有巨額的美元外彙儲備時,美國開始通過貶值來減輕自己的債務。這樣的做法無異於掠奪。
當歐洲和日本覺醒時,才發現自己手中所持的外幣不過是美國政府開出的白條,毫無價值。美國采取這一貨幣掠奪的過程中,使其發行的貨幣過剩,根本無法與黃金儲備相維係,這也是布雷頓森林體係的致命弱點。
在布雷頓森林體係缺乏彈性的弱點暴露出來之後,法國率先奮起反抗,在倫敦金融市場上,法國開始大量地拋售美元,別的國家也蜂擁而上,一時間,套購美聯儲黃金的熱潮被掀起,美國在短短的數月內便損失了9300噸黃金。僅1971年的上半年,美國就損失了220億美元的等價黃金,此時,美國這座帝國大廈開始動搖,繼續這樣發展下去,美國將會嚐到自己種下的苦果。
正當美國政府陷入恐慌的時刻,尼克鬆野蠻地宣布:“暫時中止美元與黃金或其他儲備資產之兌換,除非兌換的條件符合貨幣穩定和美國的最高利益”,與此同時,尼克鬆總統還宣布征收10%的附加稅,以此來限製別國向美國出口產品。
這條野蠻的政令讓所有擁有美元儲備的國家感到氣憤和無奈,美元成為美國的一紙承諾,隻是它變得無法兌現。人們開始明白美國人為什麼變得酷愛戰爭,戰爭無非是一個借口,是美國人巧取豪奪的保護傘。
沿著資本主義衍生的軌跡來看,美國發動越南戰爭將曆史引入了一個新的軌道,這是資本主義和壟斷主義發展的必然性決定的。世界資本主義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轉化的過程中,很多歐洲資本家仍以生產物質產品為主,大多國家還是注重生產產品。但是,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崛起的美國,率先進入了工業化,這就使美國的金融體係發展得較其他國家完善。當到了70年代中期,其他歐洲大國,如英、法、德、意等,也相繼進入了工業化時代。
當各個資本主義大國進入了“後工業化”美國社會學家D·貝爾創造的名詞,他在《後工業化社會的來臨》中用以描述20世紀後半期工業化社會中所產生的新社會結構,他認為這種結構將導致美國、日本、蘇聯以及西歐在21世紀出現一種新的社會形式。時代後,物質生產者以及國家的決策者都發現,物質生產的利潤空間已經走到了盡頭,人們開始將目光投向了生產以外的其他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