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布雷頓長廊:美元的權力與榮耀(3 / 3)

舒爾茨剛上任不久就指示沃爾克製定國際貨幣改革方案。沃爾克把自己的前半生獻給了保衛美元運動,他對原來的體係有著很深厚的感情,即便如此,他也不得不遵從上司的指示(但還是有所保留的)。

第12任美聯儲主席:沃爾克1972年夏天,沃爾克主持完成了國際貨幣改革方案,主要是在舊體係下擴大彙率的彈性,包括擴大彙率波動幅度,允許貨幣在特殊情況下浮動。同年秋,舒爾茨就在基金組織年會上展示了沃爾克計劃,但是由於“康納利風暴”在各國心中的陰影尚未散去,他們還沒有從美國單邊主義做法的震懾中走出來。因此,計劃一提出就遭到了強烈的反對。在這些抵抗中,曾經被美國阻止連任和受過康納利侮辱的基金組織總裁施韋策被視為“抵抗的英雄”,他在開幕式上的發言引來陣陣掌聲。顯然,代表們對美國此前的做法是非常不滿的。

1973年初,美元市場出現了嚴重的投機行為,各國都認為美國似乎隻能屈服於市場的壓力了。但沃爾克卻不這麼認為,他覺得這是一次調整平價的好時機。沃爾克提出的建議是“美元對黃金貶值10%,日元對美元升值10%”。舒爾茨和尼克鬆采納了沃爾克的建議,並讓沃爾克出訪盟國進行談判。

“忍者”沃爾克就這樣帶著秘密使命出發了,他隨身還帶了一份舒爾茨給各國的信。信上有赤裸裸的威脅:你們隻有兩個選擇——由美元第二次貶值改變彙率或者公開浮動彙率。

在美國的努力下,日元升值沃爾克的第一站是東京,在他軟硬兼施的手段之下,日本人最終同意美元貶值,但堅持由市場決定日元彙率。接著沃爾克連夜飛往歐洲,讓歐洲人妥協。不久之後,舒爾茨勝利地宣布美元貶值10%,1盎司黃金等於4222美元。著名財經雜誌《經濟學家》曾經對此發表評論說:“尼克鬆又幹了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

美元第二次貶值引發了市場上拋售的風潮,在很短的時間內市場的金價就達到90美元的水平,是官價的2倍多。如此瘋狂的市場風潮令人歎服,到了3月份歐洲就關閉了外彙市場,隨後十國集團都同意彙率浮動的體製。至此,布雷頓森林體係徹底坍塌下來,不久西蒙和貝內特接替了前輩舒爾茨和沃爾克的位置,他們都是浮動彙率的堅定支持者。從此,美國國際貨幣政策確定了浮動彙率的航向。

貨幣的命運並不因主角的遷升、沉浮而斷絕,貨幣戰的硝煙始終都不會散盡。擺脫了束縛的美元,贏得自由卻陷入了貶值的泥潭,唯有重新整裝,才能迎接更加殘酷的考驗。這時,世界最深處隱約傳來了動人心魄的怒吼,強勢美元的呼喚預示著勝利的到來。

打在美元身上的強心劑

美元為了擺脫束縛,付出了貶值的代價,實際上這種擺脫使美元走上了一條慣性貶值的軌道。1995年4月18日,對於美元來說這是一個慘淡的日子,美國和日本貿易談判的失敗引起了美元投機性賣盤。此時貨幣市場上的任何異動都可能是美元繼續貶值的信號。在這種情況下,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搖搖欲墜。

在貨幣市場上,日元、馬克一下子成了搶手貨,大肆占領著美元的地盤,用日元、馬克進行借貸投資一時間蔚然成風,儼然就是一種時尚。相反,市場對於美元以及美元資產卻變得冷漠起來,各國甚至已經開始談論國際貨幣多元化。麵對慘淡的美元市場,各國政府的反應並不慢,紛紛減持美元儲備。從1987年至1995年,美元在外彙儲備中的比重一直維持在較低的水平,從未能超過60%。

美元被冷落,這顯然不是美國人所願意看到的,因為如果美元失去了國際貨幣的地位,就意味著美國將失去金融霸主地位。但是由於當時受到債務的拖累,美國的銀行隻好收縮海外業務,這使得美國的國際影響力也直線下降。日本的銀行借此良機趁勢而起,積極擴張海外業務,其投資活動甚至發展到了美國本土。日本人的這番動作,其目的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在國際銀行業中取代美國金融霸主的地位,讓日元稱霸世界。

在英國《銀行家》雜誌所列全球千家大銀行排名中,1993年前10位有7家是日本銀行,而前6名都是日本銀行。按資產規模排名,日本銀行壟斷了前8名,而在前30名中則有18席被日本銀行所占據,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美國唯有花旗銀行入圍且位列末席。

然而,美國人絕不會就這樣被淘汰出局,世界金融霸主地位讓美國人嚐到了太多的甜頭。要知道維持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就等於擁有了國際貨幣的發行權。美國通過發行美元免費占用他國資源,用印刷的美元支付收支赤字,僅鑄幣稅一項就讓美國每年獲得數百億美元的收入。如此的好事,美國豈能輕易撒手。

美國人很清楚,要想控製世界,就必須控製國際銀行體係,控製全球的貨幣發行,這樣就等於掌握了國際的資本市場。要讓美國繼續坐穩世界霸主的寶座,此時就必須遏製美元的貶值之勢,重振金融市場對美元的信心。

每當美元陷入緊張局勢的時候,總是會有人出來力挽狂瀾,讓一切轉危為安。正所謂“時勢造英雄”,而這句話用在魯賓身上再恰當不過了。

魯賓的學曆並不高,他隻不過擁有哈佛大學經濟學和耶魯大學法學學士學位,然而他在高盛高盛集團成立於1869年,是全世界曆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投資銀行之一,總部設在紐約,並在東京、倫敦和香港設有分部,在23個國家擁有41個辦事處。高盛向全球提供廣泛的投資、谘詢和金融服務,擁有大量的多行業客戶,包括私營公司、金融企業、政府機構以及個人。工作的26年內,曾位至聯合首席執行官,對於貨幣資本市場具有不凡的認識。

1993年,克林頓入主白宮,魯賓被任命為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負責協調內閣的經濟政策。其實,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隻是一個虛職,沒有實在的權力。然而,魯賓卻在這一虛職上展示了出色的工作和組織能力,深得克林頓的信賴。就在1995年美元遭遇災難的日子裏,魯賓臨危受命,成為克林頓政府財政部部長。華爾街的工作經曆,使魯賓擁有了捍衛美元和美國金融霸主地位的過硬經濟手腕以及精準眼光。

在一片期待中,魯賓走上了拯救美元、征服國際市場的征途,他誌在打造強勢美元的利劍。在過去裏根執政時期,強勢美元的口號就已經提出來了,然而隻有魯賓的行動才讓強勢美元這一政策落到實處,使美元重新迸發出強大的威懾力。

1995年5月31日,美國“聯合”11個國家的央行,將20億美元注入國際市場,使日元彙率上升到了8440的水平。在接下來的4個月中,美國頻繁幹預國際貨幣市場,很快就使美元止跌回穩並大幅上揚。到了9月份,日元彙率已經上升到了100左右。從此,國際彙率進入長達6年的上升期。

魯賓果然沒有讓美國失望,他強硬的經濟手段迅速地奠定了強勢美元的基石。在魯賓的眼中,強勢美元就是一種信念,他總是在各種場合反複強調“強勢美元符合國家利益”,事實上這也是最為中肯的言辭。

彙率政策是當時的敏感話題,魯賓作為財長言辭總是非常謹慎,他傳遞任何一個訊息,都能夠導致貨幣市場上的狂風巨浪。魯賓總是用堅定的立場、謹慎的言行去貫徹強勢美元的政策。

強勢美元的政策不僅挽救了美元,還為美元締造了一個新的發展空間。當美國在繼續享受強勢美元帶來的好處時,應該感謝魯賓為美元所做的一切,更應該記住每一位為此付出努力的人,尤其是那些幕後的英雄。而薩默斯就是一個令人敬佩的強勢美元政策的幕後策劃者,一個真正善於“算計”的梟雄。

幕後推手——薩默斯

毫無疑問,魯賓是美元保衛戰戰場上最為人矚目的英雄。然而,如果要談起強勢美元政策,就不能不提起一位幕後的人物了,他就是前任哈佛大學校長——薩默斯。

薩默斯是罕見的經濟學天才,這得益於他兩個非常有名的親戚——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薩繆爾森和阿羅,薩默斯從小就受到了經濟理念的良好熏陶,這使他很早就達到了很多人難以企及的高度。薩默斯28歲時成為哈佛大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教授,37歲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世界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1993年,年僅39歲的薩默斯被任命為美國財政部財長助理,專門負責國際經濟事務。薩默斯是一個強勢美元的堅定倡導者,在魯賓尚未入主財政部之時,他就已經在為強勢美元奔走呼號了。

麵對日漸疲軟的美元,薩默斯年輕的心被深深刺痛了,重振美元雄風的信念在這位經濟學家的心中變得越來越堅定。薩默斯曾和貿易代表凱特及商務部部長布朗發生多次激烈的爭執,他們曾多次針對彙率問題進行針鋒相對的爭辯,副財長阿特曼曾經稱這是“強勢美元政策”之爭。當時,由於薩默斯年輕位卑,常常落於下風,最終還被人指為自傲、自大。然而,他沒有為此放棄強勢美元政策的理念。魯賓在上任後公開支持強勢美元政策,這讓薩默斯看到了希望。正所謂“英雄所見略同”,薩默斯就如同魯賓的知音,而魯賓就是薩默斯的伯樂。薩默斯對於美元政策的見地,使得魯賓對這位年輕的下屬非常重視,他很快就提拔薩默斯擔任副財長,參與打造強勢美元政策這一航母。

哈佛大學前校長:薩默斯

後來,薩默斯和魯賓、格林斯潘一起被譽為美國經濟的“鐵三角”,這足以說明薩默斯的才能。1997年,薩默斯就被指定為美國財長的繼任者。兩年後,薩默斯成為第71任美國財長。開始的時候,國際貨幣市場對薩默斯能否堅持強勢美元政策表示懷疑,但後來的事實很快就讓他們發現那些擔心都是多餘的。與魯賓相比,薩默斯實施強勢美元政策的風格更加務實。

不變的強勢美元政策保住了美元的國際貨幣霸主地位,也維護了美國的經濟利益。讓美元變得更加強大、堅實。從此,美國能輕易地將美元航母麵向世界每一個角落,將一隻隻羔羊送上祭壇。

祭壇上的犧牲品

強勢美元政策不僅保住了美元的國際地位,還讓魯賓贏得了崇高的榮譽和讚賞。克林頓稱讚魯賓為“自漢密爾頓以來最偉大的財長”,因為他帶領美國走出財政赤字的困境,讓美國政府出現了29年來的首次財政盈餘。華爾街準備了各種職位讓他挑選,因為他所堅持的強勢美元政策讓美國金融業重新雄霸世界。在魯賓引退後,他在眾多的華爾街邀請函中做了選擇,成為花旗執行董事會主席。美國人民感謝他把美國經濟導入良性軌道,使美國經濟出現自1854年以來曆時最長的景氣。

強勢美元政策讓美國作為世界經濟主宰的地位更加穩固,這為美國帶來了無數的利益。然而,這些光環卻掩蓋不了強勢美元政策對世界各國犯下的罪惡。強勢美元政策在提高美國經濟發展速度的同時,是以侵蝕別國經濟為前提的。對於別國來說,這卻是帶有災難性的貨幣強權政策。在強勢美元政策的麵前,一些國家的貨幣和經濟轟然倒下,最終成了強勢美元祭壇上的犧牲品。

最先被推上祭壇的是東亞。1990年代初,美元的低利率造成資本大量流入東亞和拉美,墨西哥危機墨西哥從1990年起,實施高利率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資的湧入,並實行了穩定彙率的政策,使新比索與美元的彙率基本穩定,僅在一個很窄的範圍內波動。但由於外貿赤字的惡化,導致資本大量持續外流。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政府不得不宣布讓新比索貶值153%。這一措施在外國投資商中間引起了恐慌,資本外流愈加凶猛。墨政府在兩天之內就失掉了40~50億美元的外彙儲備。到12月22日,外彙儲備幾近枯竭,降到了少於一個月進口額的水平,最後墨政府不得不宣布讓新比索自由浮動,政府不再幹預外彙市場。幾天之內新比索下跌了40%。首先被引發了,然而墨西哥危機卻沒有引起亞洲的足夠重視,資本繼續充實亞洲。隨著美元的繼續走強,很多亞洲國家開始普遍出現出口困難,這是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的前兆。然而就在這個時候,美聯儲卻提高了利率,加上美國股市的繁榮,使得新興市場的資金供給迅速減少,從而造成了國際流動性減弱,各國銀行離岸資金短缺。這些原因共同作用下使得亞洲金融危機愈演愈烈。

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主要就是因為美國對利率和彙率波動的漠視造成的。麵對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美國采取隔岸觀火、坐視不理的態度。對此,魯賓卻發表言論稱:“由於萊溫斯基風波轉移了美國人的視線,使美國失去了對危機的警覺性。”美國繼續實施強勢美元的政策,並且放任日元的貶值。在現在看來,當時的一些做法美國不無落井下石之嫌。美國在1998年6月發表言論說:“日元的弱勢反映了日本經濟的根本弱點。”這一言論加劇了日元的一路狂跌,然而這個不負責任的言論正是一直謹言慎行的美國英雄魯賓發表的,最終日元一度跌倒147的穀底,掀起了一輪更加猛烈的金融風暴,使亞洲金融危機持續時間變得更加漫長。

在美國政府的眼中,美國的利益顯然是高於世界利益的。

事實上,亞洲並不是唯一的受害者,不久,歐元也同樣喝下了美元帶來的毒酒,被推上了祭壇。

歐洲有些國家一直以來都致力於實現一體化的經濟,不僅是為了恢複歐洲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更重要的是為了創建了一個強大的經濟體用來對抗美國的強權主義。麵對英鎊、馬克對抗美元的失敗,歐洲各國認識到,隻有聯合起來,才可能打造一個有能力與美元相抗衡的貨幣。於是,歐元就在這種目的下誕生了。

歐元是美元所遇到的實力最強的對手。在大多數歐盟國家的支持下,歐元開始改變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係,隱約帶有問鼎國際第一貨幣的勢頭。這對於美國來說,顯然不是好事,歐元的崛起必定會瓜分美國從貨幣市場獲得的巨大利益,動搖美元在世界貨幣領域的霸主地位,這是美國所不能容忍的。

歐元的誕生,讓美元感受到了威脅的出現強勢美元政策的出台,對歐元多有打壓。就在21世紀之初,歐元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2000年,歐元對美元的彙率創下08247的新低。而美元正與其相反,即使在IT泡沫破滅、911事件、公司財務醜聞等各種複雜情況下,仍然在市場上保持強勁的態勢。歐元的大幅度貶值,造成了歐盟各國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資金從歐洲流向美國。然而,麵對如此嚴重的經濟態勢,歐洲人卻始終無法逃脫利率政策的捆綁,歐元經濟區內市場陷入低迷的困境,這使得歐盟國家區域一體化的信心受到了重創,有一些歐元國家甚至已經做好了擁抱美元的準備。

當時一位摩根士丹利的研究人員這樣寫道:“全球總儲備中,1990年歐洲貨幣占30%,1998年歐洲貨幣則跌至15%,2002年歐元則為19%。而美元的比重卻非常穩定,1998年為66%,2002年美元的比重為65%,美元作為全球首選儲備貨幣的地位絲毫沒有動搖過。”從美國人得意洋洋的言語中就可以看出強勢美元的威力。

阿根廷也是強勢美元政策的犧牲品之一。阿根廷從1991年推出“可兌換計劃”開始,就牢牢地讓本國貨幣比索緊盯美元。然而,美元的走強使阿根廷商品的出口能力大大削弱,這直接導致阿根廷國內出現經濟緊縮的狀況,其貿易收支的赤字也越來越大。到了1998年年中,美聯儲又連續6次加息,資本迅速從阿根廷外流,這使得阿根廷經濟更加快速地衰退。接著,阿根廷發生嚴重的銀行擠提,引發了更為嚴重的金融危機。麵對阿根廷嚴峻的經濟局勢,美國認為“阿根廷應該依靠自己解決問題”,並且明確表示不對阿進行援助。美國政府的表態進一步削弱了市場對比索的信心,使金融危機愈演愈烈,憤怒的阿根廷人隻能大罵美國。

強勢美元的颶風席卷著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美元成為美國打壓、脅迫他國以及斂財的重要工具,任何一個被推上祭壇的地區或國家都隻能成為待宰羔羊。俄羅斯、土耳其、巴西等都成為美國的獵物。在美元這一龐然巨獸麵前,一切反抗都將成為美國掀起更為猛烈的進攻的借口。美元是美國人手上的權杖,它驅趕著世界的財富,禁錮著別國的腳步。人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中止這種野蠻的奴役和盤剝,這一天也許還很遠,事實上,更加殘酷的貨幣戰爭才剛剛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