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4年5月國際形勢大事述評(1 / 2)

2014年5月國際形勢大事述評

每月大事

作者:當代世界研究中心

一、奧巴馬訪亞洲四國,重返亞太未獲預期效果

4月23—29日,奧巴馬訪問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亞洲四國,希望通過此次訪問鞏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地位。訪問期間,奧巴馬聲明釣魚島適用《美日安保條約》,與日本共同關注中國劃設的東海防空識別區,與韓國就朝鮮可能進行的第四次核試驗問題共同表示關切並延遲向韓國移交戰時指揮權,與菲律賓達成安全協議、加強在菲律賓的安全部署,以此強化與其亞洲盟友的同盟關係。

奧巴馬亞洲行被視為美重返東亞和推進亞太再平衡的重要舉措。但從訪問效果看,美國實質性和戰略性的收益較少,與日利益交換最終隻是單向的安全保證。之前被外界普遍認為最易達成的美日雙邊貿易談判最終也未取得顯著進展。美日貿易談判分歧主要集中於農業和汽車行業。美希望更大程度地進入日本的農產品市場,因農民是日本自民黨的主要支持者,日本對大米、豬肉、牛肉采取保護措施以保護農民利益。日本希望美取消進口汽車的現有關稅,但汽車行業是美較大的利益集團,且關係美就業問題。有人據此認為,如果美國拒不做出讓步,TPP可能難以談成。

二、美歐與俄博弈趨激烈,金融製裁影響不容低估

4月28日,美發表聲明,對俄總統普京“核心圈”內七名官員采取資產凍結和簽證限製的製裁措施。美除了對17家公司實施資產凍結外,還將對其中13家實施許可證管製。美歐還向俄發出警告,如果俄繼續對烏克蘭進行軍事幹預,擾亂5月25日的烏克蘭總統選舉,則將對俄實施第三階段製裁。5月13日,俄針對美製裁宣布“反製措施”,內容涉及國際空間站、火箭發動機和全球衛星定位係統等多個領域,並表示將拒絕美國此前提出俄2020年後繼續維持國際空間站運行的提議。

美歐對俄經濟製裁產生的影響不容低估。美歐此前因烏克蘭局勢而對俄羅斯采取的製裁措施開始產生效果,西方銀行正對俄羅斯公司采取更為嚴厲的貸款限製。受以上製裁措施影響,鑒於地緣政治和經濟風險上升,美標準普爾評級機構將俄羅斯主權信用的展望評級由此前的“穩定”調降至“負麵”。如美歐啟動第三階段製裁,製裁範圍將超越個人和公司,擴大到整個金融經濟部門。如果美歐利用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等全球金融支付係統對俄采取金融製裁,將直接限製俄資本流出入,引發流動性危機,對俄經濟活動將產生巨大影響。

三、泰國軍方發動政變,政局動蕩仍未平息

5月7日,泰國看守政府總理英拉被憲法法院以濫用職權、違反憲法為由解職。然而,看守政府和反政府勢力在權力移交和選舉問題上仍存較大分歧。各方均堅持立場,不肯妥協,導致政治談判破裂。泰國軍方以盡快恢複社會秩序、推進政治改革為由,於5月22日宣布發動軍事政變,接管國家政權。並於23日拘留了前總理英拉、代理看守總理尼瓦探隆等多名政界人士,宣布解散國會上議院。泰軍方幹預政治及實施的戒嚴、宵禁、限製集會等多項措施,引發了民眾強烈的反彈情緒和抗議活動。

泰國內各社會政治階層利益分配不均的狀況長期未能有效解決,由此產生了深層次的社會矛盾並引發了循環往複的社會動亂。泰軍事政變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嚴重關切,美歐均敦促泰軍方遵守憲法法則,盡快恢複民主體製。泰國內持續的政治危機已導致經濟瀕臨衰退。赴泰遊客數量與同期相比已有大幅下降,旅遊收入下降將成泰經濟總體萎縮的重要因素。危機不但阻礙了外資流入,抑製了國內消費,而且也阻礙了泰國構建東盟單一市場中心的進程。軍事政變雖能短暫控製國內局勢,但解決根本問題仍需回到政治談判的軌道。

四、非洲峰會在尼日利亞舉行,收入就業問題備受關注

5月7—9日,第24屆世界經濟論壇非洲峰會在尼日利亞首都阿布賈舉行,來自全球70多個國家900多位商界、政界領袖以及公民社會代表參會。與會代表圍繞“促進包容性增長,創造就業機會”這一主題,共同探討如何加強合作,通過整合非洲各種資源推動結構性改革,改善非洲生活質量。應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邀請,李克強總理在訪問尼日利亞期間出席峰會全會,並發表了題為《共同推動非洲發展邁上新台階》的重要演講。

受投資和消費強力拉動,非洲經濟近年來一直保持較快增長。世界銀行報告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2014年預計仍將保持強勁勢頭,預計增速將達到5.2%。然而,較高的經濟增長背後,突顯出嚴重的經濟結構問題。多數非洲國家經濟過度依賴資源出口,產品附加值低,農業、製造業技術水平落後,吸納就業能力差,難以順利實現產業結構升級。非洲應積極參與國際分工,製定符合比較優勢的發展戰略,充分利用後發優勢實現產業升級。此外,非洲各國應重視教育和人力資源投資,發展社會保障製度,降低收入差距,緩和社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