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質疑一體化舉措。歐盟為解決危機出台一係列創新舉措,但一些中東歐成員態度消極或持抵製立場。2012年,在“財政公約”問題上,除英國外,捷克亦持拒絕立場。保加利亞央行行長則認為“財政公約”隻適用於歐元區國家,而非歐盟範圍;保政府表示其不會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注入資金幫助富裕國家。銀行業聯盟也很難得到中東歐成員支持,保加利亞社會黨主席斯塔尼舍夫表示,保是歐盟財政和銀行係統最穩定的成員國之一,加入歐盟銀行聯盟不是保加利亞的當務之急。[5]波蘭財長表示,波蘭要等到明白該聯盟對其成員意味著什麼之後才能表態,這是波蘭頭一次沒有積極支持德國主導的歐盟事務。斯洛伐克雖表示支持銀行業聯盟,但希望保護其國內銀行金融利益。捷克政府表示反對銀行業聯盟,認為這樣會嚴重危害本國經濟,因為90%以上的捷克銀行為外國所有者擁有。中東歐的很多銀行在20世紀90年代都賣給了西歐,如波蘭三分之二的銀行為外國所有,保加利亞銀行業與希臘銀行關係密切。此外,建立歐洲穩定機製要求成員貢獻新的援助基金,但保加利亞、波蘭表示難以接受,因為其生活標準遠低於那些受援國(如希臘),這無異於讓窮人幫助富人。
在討論2014—2020年度歐盟預算時,德國呼籲削減預算並加強對成員國財政預算的監督。按照時任輪值主席國塞浦路斯的建議,削減主要集中於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業支出方麵。但削減預算遭到中東歐國家反對。因為這些國家是歐盟預算尤其是凝聚基金、結構基金的主要獲益者。2013年2月,經過18個月的艱苦談判,歐盟新財政預算獲得通過,預算總額為9600億歐元,比2013—2017財政年度預算減少3%,這也是歐盟首次實質性削減預算。[6]英、荷、德等發達成員國由於債務危機、經濟衰退而不願承擔更多財政貢獻,英國還要求削減歐盟層麵的行政管理成本。入盟以來,新成員國從歐盟資金中獲益匪淺。現在歐盟也麵臨緊縮財政壓力,這對新成員國未來七年能從歐盟得到多少財政資助並非是個好消息。而捷克更是因為相比2013—2017財年少獲得60億歐元而耿耿於懷。
第三,公眾支持率下降,民粹或極端政黨入主政府。1997年的“哥本哈根入盟標準”明確提出,支持市場經濟與民主是入盟的必備條件。所以觀察中東歐成員國公眾對市場經濟、民主的支持,可以看出這些國家的人民在多大程度上認同歐盟倡導的價值觀。歐洲複興與開發銀行聯合世界銀行在2010年進行的一項調查[7]表明,金融危機使人們對市場經濟與民主的支持都在下降,這不僅反映在歐盟發達市場經濟體內,也表現在中東歐新成員內部。法國、德國、意大利、瑞典與英國五個參照國的平均調查數據顯示,僅有42%的居民支持“市場經濟與民主”;在接受調查的九個中東歐成員國裏,支持“市場經濟與民主”的民眾比例都低於五個參照國,除保加利亞、斯洛文尼亞與愛沙尼亞高於30%,其他中東歐成員都在30%以下。拉脫維亞僅有14%的支持率;波蘭為26%;立陶宛為27%;在羅馬尼亞和匈牙利,隻有28%的受訪者認為市場經濟好於其他經濟體製;斯洛伐克這一指標為29%。
以上調查表明,新成員國公民在入盟3—6年,尤其是遭受金融危機衝擊後,對歐盟倡導的主流價值觀念信心不足,而這也會反映在他們對待本國政府經濟政策的態度或選舉投票中。一些持民粹立場的政黨入選議會或執掌政權,匈牙利的青民盟政府即是一例,青民盟自2010年上台後,一係列舉措招致歐盟嚴厲詬病。2014年4月6日, 匈牙利舉行議會選舉,盡管左翼政黨努力爭取選民,但青民盟還是贏得選舉,在議會擁有133個席位,保持著絕對多數,繼續執政;而極右的“尤比克”政黨獲得20.5%的選票位居議會黨派第三位,其在匈牙利未來四年的政治生活中將扮演什麼角色令人擔憂。2012年12月9日,羅馬尼亞舉行議會大選,民粹主義的人民黨作為新政黨進入議會並位居第三大黨,其對羅馬尼亞政治生態的影響值得關注。2013年2月,保加利亞公民黨政府在社會抗議壓力下辭職。5月,保加利亞提前舉行議會大選,社會黨聯合土族政黨組建新政府並依靠極右政黨“阿塔卡”支持。“阿塔卡”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反對歐盟方針政策。聯合政府對“阿塔卡”的依賴影響了公眾對其信任度。中東歐成員國政治生態的現狀對歐盟一體化也是不容忽視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