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東歐國家一體化麵臨的挑戰
地區情勢
作者:賈瑞霞
從20世紀90年代初中東歐國家結束在經濟互助委員會(經互會Comecon)內四十餘年的區域經濟合作,到21世紀初其中多數國家陸續融入歐盟區域一體化進程,乃至近年來經受國際金融危機、歐債危機的不斷衝擊,可以說中東歐國家為應對經濟全球化攪動下國際格局的變化,走過一條充滿挑戰、漫長而複雜的發展道路。
曆史:中東歐國家
曾經的一體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冷戰爆發,馬歇爾計劃出台以及西方經濟封鎖加劇了蘇聯、東歐國家的經濟困難,在這樣的背景下經互會於1949年成立。此後,在1952年斯大林提出的“兩個平行市場理論指導下,東歐國家與蘇聯形成了社會主義世界市場,脫離了世界市場的競爭環境。在經互會內,東歐國家高度依賴蘇聯的能源與原材料供應,彼此關係表現為蘇聯提供原材料,東歐提供最終產品,形成“孤立排外的循環係統”。
1971年,隨著經互會社會主義“經濟一體化綱要”的實施,經互會至少部分地重歸世界經濟體係,既建立社會主義國際分工,也考慮到了全世界的分工。後來蘇聯《真理報》曾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體係緊密合作提供了三條理由:第一,專業化是前進的發動機,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包括大國在內能夠發展全麵的生產;第二,蘇聯擁有大量石油和原材料資源,而西方國家機器、設備與技術可以利用,蘇聯可以用部分商品和原料為新企業換取貸款;第三,與資本主義國家保持經濟聯係可以保證外彙流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這些觀點意味著認同世界範圍的勞動分工與統一的世界市場,否定了“兩個平行市場理論”。
20世紀70—80年代,蘇聯和東歐國家積極推動經互會改革,但沒有實際進展。在世界性的能源危機中,蘇聯提高能源價格,改革經互會貿易定價機製,使東歐國家在經互會內的貿易條件惡化。20世紀70年代以後,東歐國家的經濟存在諸多問題,迫切需要西方技術以提高國內經濟增長率和人民生活水平。20世紀80年代中期,歐共體與經互會建立了正式關係。歐共體直接與東歐國家進行經濟合作,實際上架空了經互會。蘇聯控製的放鬆以及與西方經濟關係的密切,加大了東歐國家對經互會的離心力。
從1989年下半年起,東歐國家相繼發生政局劇變,經互會也於1991年解散。這些國家希望加入歐共體的一體化。1992年底,中東歐國家在維謝格拉德集團的基礎上組建了“中歐自由貿易協定”。[2] “中歐自由貿易協定”滿足了歐盟對中東歐候選國的一個入盟要求,即中東歐國家應開展次區域合作,以積累區域合作的經驗。“中歐自由貿易協定”不斷擴大也表現出其在歐盟擴大前的重要作用,成員國不僅通過多邊自由貿易發展經濟聯係,而且“中歐自由貿易協定”成員國還分別與鄰近的非成員國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來促進自由貿易在更大範圍內的開展。中東歐國家在“中歐自由貿易協定”內解決了曆史遺留問題,增進了這些國家的合作意願,為融入歐盟的統一合作創造了契機。
現實:中東歐國家
離散歐洲一體化?
自2004年5月起,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斯洛文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以及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克羅地亞等國陸續加入歐盟,開始了新的區域經濟合作,在趨同與追趕歐盟發達成員國的道路上繼續“長征”。
然而,中東歐國家入盟僅僅數年,快速追趕的步伐就被打斷了。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不久就在歐洲大陸演變成歐債危機並衝擊著歐盟的一體化。歐債危機不僅衝擊了歐盟核心圈的經濟,而且嚴重影響了歐元區之外的其他成員國。2004年以來相繼成為歐盟成員國的中東歐國家也未能避免這雙重危機的影響,麵臨著經濟衰退與緩慢複蘇的困境。國際金融危機與歐債危機幹擾了中東歐國家在歐盟內一體化的正常進程,也影響到一些中東歐國家對歐盟一體化的態度。危機還進一步拉大了部分中東歐國家與歐盟發達成員的差距,離散著歐盟一體化的凝聚力。其主要表現是:
第一,挑戰歐盟價值觀底線。在危機壓力下,一些中東歐成員國屢屢挑戰歐盟的民主、法製底線。匈牙利首當其衝,歐盟認為自歐爾班領導的青民盟2010年4月執政以來,匈牙利民主出現大倒退,終結了多黨政治,形成中央集權體製。青民盟利用在國會的絕對優勢,屢屢突破歐盟立法底線。新憲法以及一係列新法律因違背民主原則、削弱有關國家機關獨立性而遭到國內外的廣泛批評。歐盟批評匈政府利用一次性措施抑製預算赤字,認為匈征收暴利稅破壞了歐盟課稅法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入盟以來一直置於歐盟合作與核查機製下,歐盟定期出版報告評估兩國入盟後的法製趨同。歐盟認為羅馬尼亞政府侵蝕歐盟倡導的民主規範,特別反映在彈劾伯塞斯庫總統一事上。一些歐盟國家領導人如默克爾責備羅政府削弱法治原則與蔑視歐洲價值觀。2012年7月,歐委會在其公布的對羅馬尼亞監督核查報告中指出,近期羅馬尼亞發生的一係列事件“將過去五年的所有進展都置於險境”。[3]隨後原定討論羅馬尼亞加入申根區的歐盟司法與內政部長理事會會議也被取消。保加利亞在反腐敗與打擊有組織犯罪、司法管理方麵也遭歐盟詬病。歐洲反欺詐辦公室(OLAF)官員指出,2011年該機構對歐盟27個成員國展開463項欺詐調查,保加利亞就占78項;其中保農業領域有60項調查均涉及歐盟資金管理問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