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一切以結果為導向(1)(2 / 3)

大家都說“願意”。後來銷售員們曾強調的種種借口——商業不景氣、資金缺少、人們都希望等到總統大選揭曉以後再買東西等,統統消失了。很多人都完成了任務,公司順利渡過了財務危機。

上述案例中,查姆斯以一位黑人小孩與一位白人小孩擦皮鞋為例子來向大家證明“沒有收益,就無法生存”這一樸素簡單的道理。白人小孩雖然也在和黑人小孩一樣在擦皮鞋,但收益不如黑人小孩,即使公司每周補貼他5美元的薪水,而且工廠裏有數千名員工需要擦皮鞋,但他仍然無法從這個公司賺取足以維持他生活的費用,隻好走人。

企業的收益,就是員工的工作執行的結果。以結果為導向,才會有預期的豐厚效益。企業追求效益,員工工作起來必然會目的明確、使行動變得迅速起來。此時,每個員工應懂得,自己每日的工作過程是為結果服務的,不是僅僅為完成任務而機械地去執行。

必須對結果負責

完成任務與結果出現反差,往往是員工在執行過程中處於被動的、機械的甚至是敷衍的狀態。也有一些員工工作很認真努力,但由於沒有“結果第一”的意識,隻是在潛意識中以完成任務為準則,任務往往會迷惑他們的眼睛。

我們要懂得一個道理:對結果負責,是對我們的工作價值負責,而對任務負責隻是對程序負責。在企業裏,有時程序往往代替了結果。

每一個員工都要以達到目標為原則,不為困難所阻撓;以獲取滿意結果為標準,沒有任何理由和借口;在目標麵前沒有體諒和同情而言,所有的結果隻是:完成,或者沒有完成。在結果麵前,隻有成功或失敗。因此,再大的困難也要拚搏。

瑪麗是紐約一家公司的普通職員,學曆不高,公司給她分配的任務就是每天接聽電話,記錄客戶反映的情況,但是她卻做得更多。每天,她總是提前半個小時就到達辦公室,當其他同事來上班的時候,她已經把辦公室打掃得幹幹淨淨,辦公桌也被她擦過了,整個辦公室因為有了她而變得更加整潔。

在工作上,她總是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多做一些,在她的眼裏,完成自己的任務還遠遠不夠,她總是想方設法多為公司做一些事情。她說:“我的工作使公司的環境變得整潔、舒適,員工們工作起來效率就會提高,這也是我的工作價值。”

瑪麗的工作雖然不直接取得經濟效益,但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使員工提高工作效率。

要成為一名高效執行的員工,對待工作不但要認真負責,而且要產生高績效的結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結果永遠是第一位的。因此,執行要以結果為導向,時刻檢查工作效果,力爭比預期做得要好。

程倩是一家公司的辦公室主任,一天,總裁讓她通知銷售部劉主管去公司會議室參加一個緊急會議。程倩按照慣例,便囑咐辦公室的打字員小丁打電話給劉主管。小丁立即打了電話給劉主管,把參加會議這件事告訴了對方。但是,小丁卻沒有強調這是一個緊急會議,結果,會議已經開始了,劉主管仍舊遲遲未到。總裁見此情景,重新安排人去喊劉主管。為此,會議延遲了10分鍾。

會後,總裁極為生氣,把程倩狠狠地訓斥了一頓,程倩委屈地申辯道:“我已經安排打字員小丁給劉主管打了電話,而且,小丁在打電話時,我親耳聽見了的。”

上述案例中,程倩“一絲不苟”地執行了總裁布置的任務,她有錯嗎?而小丁也“一絲不苟”地執行了程倩布置的任務,她也沒有錯。的確,去不去參加會議是劉主管的事情,她們不能對劉主管的行為負責。但從執行的效果來看,她們是有問題的:如果她們重視執行的結果,那麼就應該在開會前10分鍾或更早一點去提醒一下劉主管。這樣劉主管就會引起重視了,不會發生開會遲到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