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富有激情,積極進取(2)(2 / 3)

王濤是一位普通工人,在工作中他深切地感到,做新時期的汽車工人必須不斷地鑽研技術,以適應產品更新換代的步伐。如果不能很快掌握這些技術,別說生產優質產品,就連把一台汽車完整地組裝起來也不容易。

有一款車引進的是美國的發動機、日本的駕駛室,新技術含量高,它的電器部分共有98根花花綠綠的電線,猶如人體的中樞神經,指揮協調著汽車行走,要弄清楚它的功能原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濤為了弄清它的原理,就找來一把線束,一一查找,對號入座:每一條線從哪兒進哪兒出,有電時怎麼顯示,沒電時怎麼反應,他都弄得清清楚楚的。

原來判斷是否有電,原始的方法是用線頭在鐵板上擦,有火花則有電。但是,這樣做很容易把整把線束燒毀。王濤經過一番琢磨後,發明了一種測電筆,解決了這個問題。像這樣的小發明王濤還搞了很多,如拆方向盤的“小拉力器”、卸儀表盤的“彎頭起子”、特殊的“自攻螺絲刀”、換四通保護閥的“內避套”等,這些小發明都很好地解決了生產中的各種難題。

在技術方麵,王濤善於做有心人。他愛啃書本、收集資料,愛請教別人。不管是分內還是分外的事,隻要弄不懂的,他一定要將它弄懂;不會的,一定要學會。他學會了敲鐵板的鈑金活兒,學會了配膩子、打砂紙的油漆活兒,學會了如何更換駕駛室的大玻璃,還學會了電焊、氣焊等技術。在平時,當汽車調整中遇到了什麼問題,這些問題是怎麼解決的,有什麼經驗教訓,他都記錄在筆記本上。現在,他對東風車的幾萬個零部件和關鍵部件了如指掌,車子發動後,他一聽聲音就知道車子有沒有毛病,毛病出在哪裏,然後將毛病消除。

王濤認為,做一個新時期的員工,不僅要會幹、會說,還要會寫,他開始著手編寫技術資料,總結自己的生產實踐經驗。苦幹了3個月,王濤拿出了《東風8噸平頭柴油車的基本結構及其調整》一書。這本書對調整工從接車、路試、調整到交鑰匙入庫的每個環節的具體操作方法都詳細地作了介紹;對每個故障從現象、症結判斷到排除方法以及電路原理,包括每條電線的走向、電線的顏色,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調整工隻要按照書本對號入座,再配上王濤發明製作的專用工具,一般都能手到“病”除。東風汽車公司總裝配廠用王濤的這本書做教材對全廠的汽車調整工進行培訓,使他們的作業質量和速度大為提高,從過去每人兩天調整不了一台車,到一天能夠調整完1~3台車,基本上解決了調整工序新車積壓的問題,使整個生產線進入了良性循環。

後來,東風汽車公司在總裝配廠召開現場會,將王濤的調整方法命名為“王濤操作法”,在全公司推廣。後來,王濤又寫出《東風8噸平頭柴油車調試常見故障30例》《東風3噸輕型卡車調整和常見故障排除》《東風重型載貨車調試技術300問》等書。

王濤進廠之前是一位普通的農村青年,文化不高,進廠之後也隻是一位普通工人,但現在,他已經是一位對工廠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高級技師。從王濤的成長經曆可以看出,他令人稱絕的精湛技術完全是他平日用心、努力的結果。

全國勞動模範王濤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源自他在工作中的積極進取。一個人成功與否,在於他是否做什麼都力求做得更好。而高效執行的員工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會以高標準要求自己,能做得更好,就必須做到更好。

積極進取精神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日常工作中培養的。企業員工尤其要注重積極進取精神的培養,因為積極進取精神是自我成長、發展的基礎,是職場的通行證,從走上工作崗位的第一天起,就要注重它、培養它,並將它融入血液中。

把激情沉澱為堅持

在工作中,我們常常會發現,許多人幹什麼事,起初都能夠付諸行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難度的增加以及氣力的耗費,大多數人便從思想上開始產生鬆懈和畏難情緒,接著便停滯不前以致退避三舍,最後放棄了努力。

人之所以在做事時淺嚐輒止、半途而廢,主要是因為人天生就有一種難以擺脫的惰性,惰性使他們在遇到障礙和挫折時,便會灰心喪氣和畏縮不前。

一般的員工和有高效執行力的員工,其不同之處就是在麵臨困境時能不能堅持。堅持下去就是勝利,半途而廢則前功盡棄。很多事情就如賽跑一樣,成功與失敗往往隻是一步或半步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