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議推進網絡問政的重要性及對策(2 / 3)

在南京周久耕、深圳林嘉祥事件中,參與討論表達的網民分別達到了100萬和180萬。顯然,網絡已成為民眾進行政治表達、政治參與和政治監督的主要渠道,成為表達民意的平台。

2.網絡問政是推動政府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良好的載體

網絡問政是構建服務型政府的需要,由管理向服務轉型也是政府機構改革的重要目標,所謂“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係”,而要能夠保證為民服務的準確性和到位性,精確了解民意是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隻有充分聽取群眾的呼聲,才能了解老百姓所需所急,才能使決策盡可能切合實際,符合規律,真正體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一項決策、一個舉措,隻有在更廣的範圍內聽諍言、納良策,才能不斷促進決策的科學化。而通過網絡問政的形式問政於民、問計於民、納計於民則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了一個極大的民意資源和民間智囊資源,

網絡問政,使政府行為更加公開透明,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得到很大提高,也成了政府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重要形式之一。

3.網絡問政是信息時代民眾監督政府的重要渠道

在現階段,我們民主渠道還不通暢,社會風氣每況愈下,網絡在揭露社會的貪汙腐敗和其它醜惡現象的工作中也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這些作用是紀檢、監察、檢察和信訪部門所不能替代的。

3.1網絡問政加強了民眾對政府權力的監督

“網絡問政”不僅逐漸成為政府問計於民的重要途徑,更在於它在網絡監督方麵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網絡問責”領域,近年來被網民曝光而“下台”的官員不在少數。2009年南京市江寧區的周久耕“天價煙”事件,2010年廣西煙草專賣局的韓峰“日記門”事件,都源於公民通過網絡對官員的監督和問責。可以看出網絡在拒腐反腐的工作中也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網絡問政,讓人民群眾的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真正落到了實處。

3.2網絡問政可促使領導幹部科學執政

網絡成為各級領導了解社情民意的新途徑,同時也成為檢驗政府政策科學與否的新平台。各級政府通過網絡發布即將出台的政務信息,聽取民眾的批評和建議,同時彙集民眾廣泛的智慧,在政府與網民的互動過程中,製定出更加科學與民主的政策。網絡問政的重要價值就在於它展示了執政黨擴大民主和開放的姿態,體現了我黨執政能力的增強。問政於民使政府的決策更加民主科學,使網絡優勢真正轉化為執政生產力。

三、當前推進網絡問政的條件及舉措

1.當前推進網絡問政已具備的條件

互聯網在我國發展了十多年,信息資源在政府建設中發揮著巨大作用,在推進信息化過程中我國具備了推進網絡問政的一定條件。

1.1網絡在我國呈普及化發展

根據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狀況》白皮書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底,中國網民人數達到3.84億,比1997年增長了618倍,年均增長3195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28.9%,高於全球平均水平(21.9%)。繼2008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之後,中國的互聯網普及再次實現飛躍,趕上並超過了全球平均水平。白皮書指出,中國政府將繼續致力於推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努力在未來5年使中國互聯網的普及率由去年的近29%提高到45%。黨的十七大期間,新華網、中國網、央視國際等4家網站現場直播黨的十七大開幕式,這是網絡媒體第一次現場直播全國黨代會,成為我國互聯網新聞傳播事業發展史上一個重要裏程碑。網絡在我國快速發展,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麵麵,作為新興媒體,正在成長發展為主流媒體,並開始影響執政領域。這些構成了推進網絡問政的首要前提和物質條件。

1.2高層領導的積極參與和推動

推進網絡問政關鍵靠政府。事實證明,電子政府發展較快的國家大都首先源於領導人強烈的政治意願和有力領導。更主要的是,要真正推進網絡問政,必須對政府原有管理的方方麵麵進行重組,對政府機構進行結構性調整,從而使政府運作方式改變。可見,真正實現網絡問政是一場深刻的變革,沒有強有力的領導及支持很難推動。我國很早就已經開展電子政府、電子政務建設。黨中央也強調要高度重視網絡民意,胡錦濤和溫家寶以身作則,在線與網民進行交流,聽取網絡民意,彙集網絡民智,這都將對網絡問政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各級地方領導也在大力跟進,尤其是廣東省的高層,開啟了2008年網絡問政的元年。高層及各級政府的大力參與和積極推進成為推動網絡問政的根本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