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推進網絡問政的重要性及對策
論壇
作者:鄭瑩
[摘 要] 本文就信息時代下如何利用互聯網為政府執政服務,解釋了網絡問政的涵義、特征、重要性及實施對策。
[關鍵詞] 網絡問政 平台 載體
[中圖分類號] D0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01-0188-02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充分利用互聯網渠道,構築民意表達平台、創新政務公開載體、及時了解輿情、促進科學決策,成為不少地方黨委政府的施政亮點。互聯網在中國民眾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成為中國公民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的重要渠道。
一、網絡問政的由來和特征
1.網絡問政的由來
網絡問政,就是政府通過互聯網做宣傳、做決策,了解民情、彙聚民智,以達到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從而實現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2008年6月20日是中國民主政治進程中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胡錦濤總書記通過人民網與網友在線交流,問候網友,傾聽民意,指出互聯網是“做事情、做決策,了解民情、彙聚民智的一個重要渠道,非常關注網友們提出的一些建議、意見”。總書記此舉堪稱具有豐富的時代內涵,開啟了中國從黨內民主到人民民主的一個嶄新時代。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010年全國“兩會”前夕與廣大網友在線交流,對於網民有關國計民生的各種問題一一作答。國家領導人的身體力行,推動網絡問政成為執政新風。
2.網絡問政的特征
網絡問政有三大基本特征:一是參與主體的平等性。在網絡空間裏,每一個參與的個體之間,其地位是平等的,都可以就自己關心的事務發表見解,不存在現實政治生活中到處充斥著的等級分明的層級,隻要符合法律許可,任何一個參與主體都有充分表達自己意見的自由。網絡平台改變了衙門高高在上的狀態,同樣都以網民的身份出現在網絡上,網民和網民是平等的身份,所以網絡問政於民首先是親切、是平等。
二是政治活動的開放性。網絡不設防,是網絡政治活動開放性的最好體現,它不僅表現在參與網絡政治活動的主體可以不分男女老幼,並不受地域和時間限製,而且還表現在探討主題的多樣性、隨機性與多變性等。
三是實現方式的互動性。傳統問政聲音單一,諸如信訪,還很有可能石沉大海,得不到回應,其他人不知道,也得不到大家的響應。網絡問政的互動性很強、傳達速度快,有可能其中一人提出一個問題,會很快得到響應,進而能促進政府對問題的解決。網絡政治空間參與主體間的互動交流,不僅極大拓展了彼此的交往空間,豐富了精神生活,而且有效地推動了共同關注的事務從量變到質變的轉換。
二、信息時代推進網絡問政的重要性
網絡問政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產物。網絡是當今反映社情民意、加強交流互動的重要平台,是各級領導幹部了解民情、集中民智,實現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重要渠道。
1.網絡問政是廣大群眾參與政治的新型而有效的平台
從網絡問政的參與主體來說,網絡問政由誰來問?它是由兩個互為連帶的群體來問,一是政府,一是網民,既包括政府問政於民,也包括公民問政於官。而網民問政的民主政治意義可能會更大一些。我國是一個倡導民主的國家,但倡導和能不能完全實現還是存在一定距離的。當下,群眾訴求傳統的表達渠道包括人民代表大會製度,政協會議,以及信訪、被邀參加聽證會等等形式,應該說這些渠道都為民意表達以及群眾參政議政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這些渠道畢竟所涉人群有限,加之參政的被動性,使得民主製度的逐步完善仍然需要不斷改進和充實進新的形式和內容。相比傳統的民意訴求表達渠道,網絡問政具有十分明顯的兩個優點,一是所涉人群眾多,隻要參與的公民守法守公德,那麼參政的人群就應該是一個無限量;二是參與政治的主動性,不是被動地被找去了解情況,或是被動地說了以後就石沉大海,而是可以隨時就自己所關心的問題發表意見,提出谘詢並要求答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