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瓷:一顆湮沒的明珠(2 / 2)

聘請“珠山八友”

江西瓷業公司存在從1902年開始至1949年,曆時40多年,是國內官商合辦最有影響的瓷業公司,在公司初創以及其後發展過程中,聘用了許多國內繪瓷高手,製作出大量精美的瓷器,實際上代表當時景德鎮的最高水平。

王琦,“珠山八友”之首,號碧珍、陶迷道人,陶迷散人,齋名陶陶齋。江西新建人,擅長人物,線條簡練概括,冠絕一時。底款署:江西瓷業公司出品八字四行楷款。

鄧碧珊,珠山八友”之一,字辟寰,號鐵扇子,別號小溪釣徒,齋名睛窗讀書樓,江西餘幹人,擅長粉彩魚藻,筆調細膩情趣高雅。底款署江西瓷業公司紅彩款。

王大凡,“珠山八友”之一,名方,號希平居士,又號黟山樊子,齋名希平草廬,安徽黟縣人,擅長人物,畫風規矩嚴謹。底款署江西瓷業公司紅彩款。

何許人,亦署許人何,字德達,原名處,安徽南陵人,擅長粉彩雪景,雪景畫筆墨精諶獨到。底款署江西瓷業公司紅彩款。

汪野亭“珠山八友”之一,名平。號元鑒,又號傳芳居士等,江西樂平人。擅長粉彩青綠山水,構圖稀疏,布局精妙。底款署江西瓷業公司紅彩款。

畢伯濤 “珠山八友”之一,名達。別號黃山樵子,安徽歙縣人。擅長翎毛花卉,筆法工細,設色雅靜豔麗。底款署江西瓷業公司紅彩款。

徐仲南,珠山八友”之一,名陔,號竹裏老人,齋名棲霞山館,江西南昌人。擅繪粉彩鬆竹,瀟灑挺拔,獨具一格。底款署江西瓷業公司紅彩款。

從何鑒別

由於晚清民國戰亂不斷, “江西瓷業公司”生產的瓷器大多又為生活實用器,在日常使用中損毀相當嚴重。再加上此類瓷器和康、雍、乾三代的瓷器在檔次上也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刻意收藏此類器物的人相對少,精品流傳下來的更加少。精品一般都是名家手寫款,非常精細。印章款的大多是後期製作的,因價格不高,罕見有人仿造。所以目前造假的一般是仿造名家手寫款的,在鑒別上就比較容易了。

1. 以往的瓷器是以柴窯、草窯和煤窯燒製的,因此在電子顯微鏡下可見氣泡大小、分布不一,由於有百年左右的曆史,加上釉麵和瓷土的硬度不一致,在釉下會形成開片、死泡、破泡和粽眼。而新仿造的瓷器是用電爐和煤氣爐燒的,一次成型,所以在電子顯微鏡下可見氣泡大小一致、分布均勻,成突出狀,無死泡、破泡和粽眼,開片在釉麵,成大小相對如一的網格狀,這是用微波打成的。

2. 用彩料不同。以前瓷器的彩料以礦物料為主,新仿的化學料為主,在長波光譜下可見真瓷器有金屬光顯現,在電子顯微鏡下有顆粒物可見;而新仿的則在長波光譜下成惰性吸收,在電子顯微鏡下無顆粒物可見。

3. 成坯工藝不同。老工藝瓷器是以手拉坯為主,新仿為節約成本大多以灌漿居多。所以在強光源下可見老工藝有手拉坯、環型圈紋路,而且方向一致;新仿瓷器則無此痕跡。

4. 手寫款的流暢度和形態、神態也是鑒別真偽的一個重要依據。

以上手段的綜合運用,知道真偽就不是一件很難事。

所以感歎隨著民間收藏的蓬勃,大眾的收藏觀念也在發生根本變化。過去被視作大路貨的“江西瓷業公司”瓷器,經過廣大收藏愛好者鍥而不舍的挖掘和研究,使人們逐漸認識到,這些作品大多出自文人畫家之手,它集詩,書,畫,印於一身,極具文化底蘊。我想能把江西瓷業公司款的瓷器,整理介紹出來,賦予其應有曆史地位,讓這顆湮沒的明珠重新綻放出璀璨的光芒。

編輯:沈海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