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方寸門券 窺豹一斑(2 / 2)

另外,我也為展覽提供了幾件家父的收藏品。鬆江博物館選擇了一方藏硯——顧二娘“鵝池硯”,一組藏石——“雲間九子”,印在門票上。“鵝池硯”是清初一代製硯家顧德麟之媳鄒氏所製。鄒氏傳翁業,名重於世,人稱“顧二娘”。此硯以王羲之鵝池為題,琢製精美,畫意盎然。初時為乾隆朝大學士、太子太傅董誥(與其父董邦達均為著名書畫家)所有,隨值軍機房四十載,後贈予曾為其幕僚,後為二部尚書的張祥河。在硯側有張詳河所刻銘文:“琢者誰,顧二娘。寶者誰,董富陽(董為浙江富陽人)。四十載隨值軍機房。甲戌冬贈華亭(鬆江)張祥河,歸銘墨池旁”。此硯之質溫潤細膩,製作盡善盡美,又經名家多人藏用,流傳有序,家父十分喜愛,曾以此硯與另一方顧橫波的“奇石硯”(顧橫波,名媚,又名徐眉,為明末“秦淮八豔”之一,與其他“七豔”一樣,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樣樣兼得,嫁當時名人龔鼎孳為妾,後為“亞妻”,是曆朝唯一的出身青樓而獲皇命誥封的才女,起名書齋為“二硯室”,足見其喜愛之深。

藏石“雲間九子”分別印在兩張門票上。這是家父收藏的九枚有著天然圖案的紋石,枚枚圖形清晰,形象生動,而且每一枚都經古代名人集藏,有傳承、有史載。可作為他藏石的代表作。由於家父在藏石方麵有理論,有實踐,藏石豐且精,講求文史價值,被南京雨花石協會研究藏石史的專家確認為藏石界的“民國四家”之一。其餘三人為天津王猩酋、張輪遠,上海許問石,並稱為“北王張,南許朱”。這裏又說一故事,“文革”時,家父從“牛棚”中“解放”出來,想到眾多友人尚在“水深火熱”之中,就在“劫後餘物”中,撿出不為抄家者看重的的這九枚紋石,攜去探望那些“難友”,與他們一起賞石、作畫、詠詩、賦歌,怡然自樂,忘卻了苦難的遭遇,提高了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因此,劉海粟稱“九子”為“忘憂石”,鄭逸梅叫“九子”為“解愁石”。現在從友人為“雲間九子”所和的詩詞書畫,都已結集,即可付梓。門票上選用的是名家高絡園(名時敷)先生圖繪的“雲間九子”圖像和家父的題辭和詩句。

我有感這套門票設計精良,樸素大方,而且“一物三用”——一為門票,二為書簽,三可留作紀念,作為藏品,真是可謂“匠心獨運“,甚合我意。這次展覽的家父朱孔陽作品,已全部收入《雲間朱孔陽詩書畫印集》,期待與友人欣賞。

編輯:沈海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