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寶皿方的回湘之旅(2 / 2)

至目前為止,湖南境內出土和收集的商代青銅器已達300餘件,除了大部分是地方類型的青銅器如線條紋斧、大鐃、鰒鎛器外,還有相當多的中原類型或受到中原商文化濃重影響的銅器,以及其他一些商代文化遺址和墓葬的發現,證明商人早在商代前期就已經越過長江,到達湖南地區。1990年,在津市北的涔淡農場發現一座商代後期的商人墓葬,出土有典型的殷商文化風格的青銅爵和觚各一件。同年,在株洲縣南陽橋鄉城塘村距湘江岸邊50米處的沙丘中也出土一件商代後期的銅爵,上有“戈”、“父乙”銘文,這也是來自中原的商器,而此時湖南的土著居民尚無文字。

從商代前期開始,中原商文化已不斷南傳,其中包括青銅冶鑄技術和大量的殷商青銅器。看來這件皿方罍係南傳的殷商青銅器中的一件。皿方罍的顏色黑亮,是所謂“黑漆古”。這種黑漆古要在腐蝕酸的環境中埋入千年以上才能形成,這與中原青銅器在堿性土壤中所形成的顏色不同。因此,皿方罍不可能是由張獻忠或李自成從北方攜入湖南的。

另一方麵,湖南以低於預計拍賣成交價一半左右的價格,與賣方及佳士得公司達成了皿方罍購買協議。根據協議,購買方承諾,皿方罍將永遠不會再出現在拍賣會上,並最終由湖南省博物館永久收藏。據了解,購買皿方罍所需資金,並非出自湖南省博物館,而是由湖南出版集團、華菱集團、中聯重科、湖南中煙、湘投集團以及湖南廣電等湖南多家大型國有企業共同籌得。

查閱《桃源民國誌》等檔案、資料,湖南省博物館認為,皿方罍1919年出土於桃源縣水田鄉茅山峪(其地名多次變更,2011年之後稱為架橋鎮棲鳳山村毛山峪組),具體地點為杉窩山的說法比較符合實際情況。

今年6月底皿方罍將回到長沙,期待與民眾盡早見麵。

編輯:沈海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