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範理的頂真和楊溥的肚量(1 / 1)

範理的頂真和楊溥的肚量

新視點

作者:沈棲

常讀史書,偶見清官格外欽羨,因為在“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封建時代,清官委實是鳳毛麟角。近覽《明史》,楊溥和範理的清廉事跡值得一書。

楊溥(1372—1446年),字弘濟,號南楊,諡文定,明朝內閣首輔、禮部尚書兼英殿大學士,是仁宣之治的締造者之一,與楊榮、楊士奇史稱“三楊”,共同“俾輔帝王,天下清平,朝無失政”。《明史》如此評價楊溥:“溥質直廉靜,無城府,性恭謹。時謂士奇有學行,榮有才識,溥有雅操,皆人所不及雲。”那麼,楊溥的“雅操”體現何處?限於篇幅,茲僅舉一例——

楊溥之子入京選官,從家鄉荊州府石首縣(今湖北省石首)途經江陵。江陵知縣範理(1408—1473年)接待時,不奉承巴結,不宴請送禮。範理此舉觸怒公子。到京,楊溥問:“你這次來京,沿途接觸的地方官不少,孰好孰壞?”兒子似乎餘怒未消,直言相告:“好的數不盡,唯有江陵知縣範理太糟了!”楊溥又問:“何以故?”兒答:“別的地方都是酒肉招待,贈以金銀;而範理兩者皆無。不看僧麵看佛麵,這分明是不把您放在眼裏,要不,怎能這般對待我?”聞後,楊溥眼睛一亮,心想:範理能夠這樣駁他的“麵子”,公事公辦,不事諛媚,說明他為官清廉,不畏權貴,必有能耐,故不但不怒,反而連連稱頌範理是個“好官”。

楊溥的肚量還不止於此。楊溥記下範理的名字,暗中派人到江陵考察之,並上薦範理為德安知府,之後又相繼擢升範理為福建右布政使、貴州左布政使、南京工部右侍郎(正三品)。楊溥慧眼識人,用獨立、全麵、辯證、客觀的眼光考察識別範理,公道正派起用之,並沒有因為範理怠慢自己的兒子而憤懣,也沒有因為範理不對自己阿諛奉承而棄才,足見其“雅操”非凡。試想:倘若遇到一個喜歡溜須拍馬者,範理如此這般不捋了知縣這頂烏紗帽已是幸運了,遑論步履蓮花,連連遷升!

當然,範理接待楊溥的兒子時,一不設宴,二不贈金,公事公辦,這種“頂真”的做派也是值得讚譽的,它彰顯了其清廉的官品和耿直的人品。這位被史書譽為“江南清官第一”的範理,為官40年,史載:“居官清慎忠勤,一以興利為主,官至侍郎,家無半椽寸土之增,服食粗糲如貧士”。範理對己清廉,對屬下力反奢靡之風,經他手罷免的饕餮之徒不下10名,他尤其憎惡官場的迎來送往,因為“此陋習不除,官場不清,官心不明”。當然,封建社會官場的迎來送往也非始於明代,這一陋習綿延久長,賡續不斷,也不是憑借範理一人之力所能革除的。

清朝有位縣令曾專門編過一個迎來送往的秘訣:“一曰紅,二曰圓融,三曰路路通,四曰認識古董,五曰不怕大虧空,六曰圍棋馬吊中中,七曰梨園子弟殷情奉,八曰衣服齊整言語從容,九曰主恩憲德滿口常稱頌,十曰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在封建社會官場的迎來送往中,辦事須得圓通,要講究衣冠穿戴、言語舉止,而且還得會下棋打牌、鑒賞古董,“樽中酒不空”的大吃大喝更是慣例。而範理的可敬佩之處,就在於,他敢於挑戰封建社會官場的這一慣例,對這一陋習大聲說“不”。楊溥呢,則以自己的肚量寬容之,其實,他也是引範理為知己。

楊溥的肚量和範理的頂真,在那個年代難能可貴;在現今,似也有著一定的借鑒的意義,因為“見賢思齊”這一古訓是不囿時代的。

圖:陸華 編輯:鄭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