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這大山裏的東女國及其八國在什麼地方呢?據《郭虛己墓誌》,“七載又破千碉城,擒其宰相”,則千碉城必是一國王宮所在,即東女國王宮所在。考古調查證實,在甘孜州丹巴縣的梭坡鄉西邊,至今保存著東女國王宮遺址,今有古碉175座。2012年3月筆者委托田光嵐女士到現場畫了素描示意圖。王宮在山上,地勢險要,由古碉群組成,環繞著圍牆,外圍大山也由古碉環護著。
東女國及其八國的分布地域北界在阿壩州金川縣至理縣,南界在甘孜州雅江縣至瀘定縣,中心區域在甘孜州道孚縣、丹巴縣(藏語稱:“諾米章穀”,即山崖上的城堡)至阿壩州的小金縣。在元代,這個地區的政令中心在“寧遠府城”合達(《元史》上又寫作匣答),今人讀作“噶達”,就是今道孚縣協德鄉所在地。該城建於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至元十三年九月(公元1276年)設置寧遠府,寧遠安撫司駐此,屬朶甘司宣慰司都元帥府統轄。馬可波羅於1280年到此地旅行時,寧遠府城剛剛設置四年。
另外,早在1253——1254年忽必烈從臨洮南下,征伐大理國時,先南下忒刺城(今甘南州迭部縣達拉鄉),分兵三道。其東道及中道經四川省阿壩州、甘孜州南下,再到滿陀城(四川省漢源縣盤陀寨)渡大渡河南下。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推斷馬可波羅過吐蕃州的路線是:成都——都江堰——過四姑娘山——小金縣,計300公裏,行5日。小金縣——丹巴縣,60公裏,行1日。丹巴縣——噶達城(寧遠府),140公裏,行2日。噶達城——過折多雪山,經打箭爐(康定)——瀘定(有沈村渡口),行4日。瀘定——石棉——西昌,行6——7日。其中丹巴、噶達及瀘定是其必經之地。
更有趣的一個問題是,《馬可波羅行記》在第67章中說“成吉思汗與長老約翰之戰”以後,“至第六年(公元1227年)終,進圍一名哈刺圖要塞之時,膝上中流矢死。世人惜之,因其為人勇智也。”關於成吉思汗的死因中,隻有馬可波羅提及圍哈刺圖要塞(Calatuy)時,膝上中流矢而死。這與《元史》記載成吉思汗死於“哈老徒之行宮”相一致。馬可波羅的消息來源,隻可能是從吐蕃州聽來的,因蒙古黃金家族一向對此嚴守秘密。那麼,“哈老徒”、“哈刺圖”與本文談及的“合達”是什麼關係呢?這一問題很值得深入探究。需要說明的是,為了探尋蒙古史跡,筆者在甘孜州政府的支持下,於2011年5——9月間,先後三次考察了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阿壩州、甘孜州、青海省玉樹州、西藏昌都地區、雲南省迪慶州,行程4000餘公裏。其中在協德鄉作了五天考察。就是在上述考察時,多次駐紮丹巴縣及道孚縣,有機會了解“東女國”及“八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