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薩是日光城,而冬季的晴天幾率又多於一年中的任何季節。由於陽光每天不停地照射在這裏,致使在拉薩人的感覺裏,冬天拉薩的氣溫並不特別低。
如果說,夏天拉薩的陽光,有時還使人感到有些火辣辣,拉薩冬日的陽光則異常地溫柔,使人感到暖洋洋的。冬日曬太陽,成了拉薩人的一大享受。拉薩人除在自家的屋前屋後和窗前、屋頂的平台曬太陽外,還有集中曬太陽的地方,主要是大昭寺旁邊的廣場,布達拉宮前麵的廣場和拉薩河畔。
拉薩河水從東北方的冰川雪源上奔流而來,穿峽穀,越村野,繞過拉薩古城,向南注入聞名的雅魯藏布江,流淌在海拔近4000米的高原上。
天空的藍色令人心醉,如果有一條河流把天空的藍色帶到了地上,成為一條藍色的河流,豈不同樣令人心醉!拉薩河正是這樣。那來自高山融化的雪水,潔淨透明,了無纖塵,浩浩蕩蕩,仿佛偌大的藍色綢帶在飄動,即使在江彎水深處,也猶如厚厚墩墩的藍色玻璃磚,清晰地映照出天光雲影。
進入冬季,拉薩河水急劇下降,那河水也無絲毫夏日雨季的渾濁,靜靜地呈透明的瓦藍色緩緩向前流淌,那一顆顆往日深藏在河底而難以見到的小石頭,也泛著青白色的亮光,清晰可見。一到冬天,聚集到拉薩河畔曬太陽的人群,就構成一道道風景線。他們有的成行地坐在岸邊,有的圍坐或躺在岸邊的草地上,有的則漫步在原來河床的邊緣、進入冬季後已幹涸的河灘上。他們在這裏盡情地享受著陽光和欣賞著陽光照耀下的拉薩河的美景。當然,拉薩冬季的夜晚還是比較冷的。記得當年我們深夜加班寫稿時,就不得不用報紙引燃柴禾烤火禦寒,但早晨太陽一出來,氣溫很快上升,寒意就悄然離去。
陽光下的奇跡
拉薩的陽光是公平的。這裏由於地處雪域高原,蔬菜生長較慢。千百年來,拉薩人極少種植蔬菜。上世紀50年代,由於拉薩市場上沒有蔬菜銷售,進藏幹部和進藏部隊指戰員隻得以幹菜代替蔬菜,吃一次蔬菜就像打牙祭似的,蔬菜湯都要吃光。後來,幹部和指戰員就自己墾荒種菜。由於這裏的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光合作用好,我們竟在這裏創造了蔬菜的高產奇跡:收獲的白蘿卜,一個個又圓又大,一般都是5-6斤一個,大的超過10斤,蓮花白(包菜),一般一個有10多斤,大的超過20斤。
這裏的陽光紫外線強,人們在夏季的烈日下曬得太久,皮膚容易變黑,有時甚至感到有些疼痛。但是它又有補償。人的身上如有小的傷口,不用吃藥打針,陽光就會將它治愈。在拉薩大昭寺的石牆內,有一塊當年清朝駐藏大臣立的名為“勸人種牛痘”的石碑。曆史學家解釋,藏地因強烈陽光普照,細菌難以存活,但一旦藏人從高原進入內地,便容易感染天花。所以駐藏大臣立此石碑,勸藏人種牛痘,以免引起天花。
更令人興奮的是,充足的陽光,使拉薩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太陽能資源。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對拉薩有著特別的意義。因為拉薩和整個西藏,都是煤炭、天然氣、石油等傳統能源的嚴重短缺區。這種情況,既製約著地區經濟的發展,又使全市生活用燃料,主要隻能依靠畜糞、草皮和薪柴,造成人們整天在煙熏火燎中度日,並使敏感、脆弱而又難以恢複的高原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因此,西藏民主改革後,拉薩就把廣泛開發太陽能資源提上日程。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如今的拉薩,四處可見太陽能灶、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沼氣池、太陽能暖房、太陽能浴室、太陽能溫室、太陽能燈、太陽能牛羊暖圈,以及太陽能光伏電站,等等。太陽能被應用到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開始填補傳統石化能源的短缺。群眾譽稱這些設施是“沐浴在陽光下的新希望”
拉薩的陽光,熾熱而又溫柔、持久而又舒適、公平而又大方。這種品格,使人感到它極富人性,遠遠超出了自然的意義。在很多人的心裏,拉薩的陽光,就是美好和希望之光。它能使人在順利時懂得珍惜,在困難時鼓起勇氣,在遭難時騰起希望。要是這個世界所有人的心靈都能像拉薩的陽光那樣明媚、像拉薩的天空那樣透明、純淨和充滿夢想,那這世界該是多麼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