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光照千秋的動人故事(1 / 2)

光照千秋的動人故事

文化與宗教

作者:馬新明

2012年10月10日,大型史詩音樂劇《文成公主》在京首演獲得空前成功,贏得了首都觀眾的高度讚譽。這部音樂劇由中共拉薩市委員會、拉薩市人民政府、西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共同主辦,拉薩布達拉旅遊文化集團有限公司、山水盛典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承辦。《文》劇在優秀民族文化傳承發展方麵,在藝術創新和市場結合方麵,進行了大膽的嚐試,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啟示。

傳誦千年的大題材

文成公主的故事是展現中華民族團結的典範。2012年7月中旬,李長春同誌視察西藏時提出:要大力挖掘西藏愛國主義題材,用生動的實例加大愛國主義教育,促進民族團結和諧。《文》劇正好契合了這個主題,其時代意義更加凸顯。

文成公主的故事家喻戶曉,曾被改編成藏戲、話劇、川劇、電視劇等。最早流傳的是藏戲《文成公主》, 它的出現已有千年的曆史,這是藏族人民創造的他們心目中的文成公主形象, 戲中的文成公主是一位美麗、智慧、善良、充滿愛心的女性,是為雪域高原帶來幸福吉祥的“綠度母”的化身。中國當代著名劇作家田漢創作的話劇《文成公主》,在20 世紀60 年代曾風靡全國,倍受關注和推崇。西藏話劇團隨後將其譯成藏語在西藏高原演出, 大受歡迎, 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讚揚。2001年, 文成公主故事以電視劇的形式演繹,用當代最為大眾化的傳媒手段將這個美麗動人的故事傳入千家萬戶。這樣一個永恒的故事,一個不朽的經典,在新的曆史時期,還能用什麼樣的藝術形式再現,並賦予新的形式、新的內涵呢?藏民族有“會走路就會跳舞,會說話就會唱歌”的天賦,以歌舞結合作為主要表現形式的音樂劇來表現《文》劇最為恰當不過。中國原創成功的音樂劇鳳毛麟角,如果能夠打造一部全新的民族音樂劇舞台藝術,正是觀眾所期待和藝術界所渴望的盛事。創作團隊經過深入研討,最終選定以音樂劇的形式進行嚐試,盡管這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

蕩氣回腸的大意境

公元7世紀初,雪域高原第三十二代讚普鬆讚幹布完成了統一各部族的大業,建立了吐蕃王朝。鬆讚幹布武力請婚遭到唐太宗拒絕,他便派遣心腹大臣祿東讚再往長安請婚。唐太宗為鬆讚幹布的誠意感動,但卻苦於無適齡女兒出嫁。大唐禮部尚書、江夏郡王李道宗之女李雪雁是個伶俐活潑、聰穎過人的大家閨秀、皇室之女。在遴選公主時,唐太宗一眼看中雪雁,冊封為“文成公主”,遠嫁吐蕃。

公元641 年, 作為唐朝皇室的文成公主,背負大唐的使命,在綠草茵茵的霸橋橋頭揮淚告別長安, 告別了她浪漫多彩的少女時代,攜帶著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踏上漫漫征途,曆經九死一生,飽嚐千辛萬苦,最終踏上雪域高原,和鬆讚幹布相會,成就了一段溫暖千年的雪域情緣,譜寫了一曲世代相傳的千古絕唱。她飽受風霜之苦,頻遭誤解,但依然懷著一顆悲天憫人之心和民族責任感,為了藏漢和合而付出一生,可歌可泣、感天動地。

文成公主作為唐代漢族文化的交流使者,以自己勇敢無畏的精神,善良美麗的心靈,獲得了藏族同胞的尊敬與愛戴。曆經1370 個春秋之後, 文成公主的故事再次被搬上舞台。這一光彩照人的藝術形象把人們帶回到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輝煌年代, 再現了漢藏民族悠遠而動人的曆史與情懷。《文》劇充分展現了文成公主如何闖過生命禁區的過程,著力表現她麵對蒼茫大地、皚皚雪山、狂風驟雨、飛沙走石,依然執著向前,完成漢藏和親使命。作品著力刻畫文成公主複雜的心路曆程,展現了深明大義的形象,人物的境界在漫漫征程中逐漸得以升華,性格得以完善,精神得以涅槃,實現了從一個小女子向王後的蛻變,從凡人向神人的轉型,完成了人生道路上的情感飛躍和性格的完美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