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個老西藏支邊青年的回憶(3 / 3)

當時,隊裏倡導的是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和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誰要是穿得稍微與眾不同(如毛衣上釘了裝飾扣),就會被說成是“小資產階級思想”。記得有一位男青年花掉一個月的工資買了條的確良褲子,穿出來後輿論大嘩,隊領導還在會上不指名地對他進行了批評。因此,很多支邊青年長期穿著補丁摞補丁的軍服,幾年甚至十幾年後才買了便裝,穿了皮鞋,戴了手表。

支邊青年的國防情結都很重。1967年,中印邊境局勢再度緊張,大家立即寫了請戰書,鄭重其事地列著隊,敲著鑼、打著鼓送到生產部,請求上前線保衛祖國。為了檢查大家的警惕性和國防意識,連隊還在夜間舉行了緊急集合演習,緊急集合時有的人過於緊張把衣服都穿反了。

由於我們把西藏高原真正當作了第二故鄉,所以進藏沒多久,我們這些支邊青年就融入到了西藏這個民族大家庭裏。相處之間,藏族同胞把支邊青年當親人看待,支邊青年也把藏族同胞當親人對待。為了方便相互溝通,我們積極地教藏族同胞學漢話,同時自己也自覺、主動地學習藏話,以便為長期建藏打基礎。我們的藏語水平都提高得很快,有些支邊青年在後來的日常交往中都可以當翻譯了。

豐富的工作經曆

為了使支邊青年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大約一年後組織上對我們的工作崗位相繼進行了調整。我們中有的當了會計、教師、車工、電工、技術員、駕駛員,有的去了衛生所,有的調到了外單位,還有的抽調到了地方單位,還有的真正入伍當了解放軍,也有一部分則繼續留在連隊裏當農工。我被抽調到場部衛生所搞醫務工作。所長是曾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軍醫大學畢業生,有著深厚的醫學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他親自抓我們的業務培訓,從最簡單的醫學基礎知識教起。通過努力,我們逐步掌握了一些醫療知識,很快就能處理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病。後來,西藏軍區舉辦醫助培訓班,場裏推薦我去參加學習,從而使我對醫學理論有了係統的掌握,醫療技能也有了更大提高,為一生從事醫療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西藏高原的農場,都是部隊當年響應毛主席“進軍西藏,不吃地方”的號召辦起來的,退伍老兵是農場的主力。老兵們都經曆過戰爭,有的是戰鬥英雄,有的是二次入伍,但他們從不居功自傲,做什麼都身先士卒。 八一農場有一處蘋果園,我們進藏時蘋果樹已有碗口粗了,聽說那就是當年老兵們從內地移來的樹苗培育而成。每當蘋果、桃、梨成熟,人們品嚐著甘甜的果實之時,都對老兵們的無私奉獻精神讚歎不已。

我們進藏後,西藏的軍墾事業不斷得到加強,生產部組建了拉薩皮革廠和林芝毛紡廠,改製建師後的1974年,又組建了師第一醫院即澎波醫院,院址就在澎波農場。這時我被抽調到了澎波醫院,這一去直到1982年才調回內地。

澎波醫院是在湖北第一批援藏醫療隊的幫助下組建的。醫院剛掛了個名,院址還沒有選好,病人就蜂擁而至,我們隻好將就著在一所廢棄的小學校裏開展診治。醫院僅有的幾張病床,留給手術後的重症病人及產婦使用,沒有病床的病人就打地鋪。我們每天查房或診療,都是蹲在地上甚至跪在地上來進行。我們接診不嫌髒不嫌累,不論誰都認真地給他檢查、診斷和治療。因此,大家都很受藏族同胞尊重。後來我們離開西藏時,這些藏族老鄉們都拿著哈達來為我們送行,車子走出老遠了,他們還站在原地不停地揮手呼喚,就像送別遠行的親人……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我們這些當年風華正茂的西藏支邊青年,現在都已成了白發蒼蒼的老人,在雪域高原上的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已如過眼雲煙一樣成了曆史。每當我們聚首回憶起當年大家同甘苦共患難的奮鬥經曆,回憶起當年和藏族同胞和睦相處的情形,還讓人熱血沸騰、激動不已,為年輕時有過這段非常的人生曆程而驕傲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