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個老西藏支邊青年的回憶(2 / 3)

當時,西藏軍區生產部在拉薩、山南、林芝、米林、易貢、察隅、林周、澎波和江孜等地都設有農場。農場也稱團,場按部隊建製,設有司、政、後機關。到拉薩後,場裏給我們發了工資(每月31.2元),還組織我們去市裏購買日用必須品。當時,“文化大革命”的形勢發展很快,拉薩市裏的紅衛兵正在鬧“破四舊”。場領導特別叮囑我們:“買東西時,說火柴,不要說洋火;說肥皂,不要說洋堿;說蠟燭,不要說洋蠟……否則,會惹麻煩。”

我們發現,拉薩的人們都把去商店說成逛公司,也許與《逛新城》這首歌曲有關。但是,當時我眼中看到的拉薩城和歌詞中所描述的場景不同。走上拉薩街頭,到處是破舊的帳篷和低矮的藏式平房。當時拉薩隻有人民路一條街道,隻有一家國營商店,唯有白牆金頂、巍峨高大的布達拉宮,在明媚的陽光下顯得富麗堂皇、無比壯觀。

拉薩的商店不大,積滿灰塵的貨架上稀稀拉拉地擺放著少量的商品,商品品種也很少。我們要買餐具,商店隻有搪瓷碗和勺子,沒有瓷碗和筷子,無可選擇,我們也就“入鄉隨俗”。

多彩的軍墾生活

九月份的拉薩和內地一樣,是收獲的季節。我們到拉薩後,在場部沒有多停留,就按進藏時的建製單位,被分派到了各隊搞麥收。

連我在內的幾十人被分到了二隊。我們這些十六七歲的城裏娃沒幹過農活,拿鐮刀的手很快就磨起血泡,腰也累得像要斷了似的。為了不影響進度,要強的我們彎著腰割,割累後就跪下來割。休息的時候,累壞了的我們全部就地躺下,伸展四肢,瞪著雙眼看空中的藍天白雲。西藏高原的晴空很獨特,瓦藍、深邃,潔白、明麗的雲朵變化無窮、奇趣萬端。午飯時,我們大多吃的是用當地“土麵”蒸的饅頭。蒸這種饅頭,很要技巧,弄不好堿大就發黃,堿少就發粘,恰到好處很難掌握。吃著發粘的,大家就戲稱是“水煎包”,吃著發黃的,大家就戲稱為“穿了軍裝”。晚上,大家住在路旁的一個廢棄道班裏。房子是用土坯、亂樹枝搭起來的,蟲子到處爬。我們打掃後,就把行李鋪到地上,打地鋪睡覺。為了防蟲咬,大家都用繩子把褲腳、袖口紮起來,脖子用毛巾圍起來,耳朵用草紙塞起來。如此“全副武裝”後,我們還是發怵得睡不著。

我們進藏沒多久,拉薩的“文化大革命”就開始升級了,地方上有了派性鬥爭。我們很快就被召回場部,與北京、山東的部分支邊青年集中一起去到三隊學習、勞動、生活。為了落實“抓革命”,隊領導就組織我們學習中央文件和“兩報一刊”(即《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和《紅旗》雜誌)的社論,幾乎每周二、五下午必學。學習毛主席語錄,是早上起床後和晚飯後的一項雷打不動的功課。盡管“文化大革命”拉薩也亂了,可我們這批支邊青年,誰都沒有造反史和武鬥史,這真應感謝當時的場及部領導及時把我們集中到沙島,讓我們遠離政治“漩渦”,給予我們真正意義的關懷和保護。

到三隊後,因為人多,房子不夠住,我們就住進了沒有使用過的豬舍裏。西藏的冬天很漫長。當年的11月份到來年的4月份,是西藏最寒冷的時候,滴水成冰。春節到了,除夕晚上大家都到食堂裏幫廚包餃子。不知誰說了一句:“我們家吃餃子總是俺媽包,就不用我插手。”沒想到這句話勾起了大家的思親情緒。最初一個人落淚,接著大家就都跟著哭了起來。

為了使我們進藏的第一個春節過得豐富多采,連隊就組織我們舉辦春節聯歡晚會,讓我們班班出節目、人人上場演。剛才還想母親哭鼻子的我們,這會兒又變得生龍活虎、有說有笑了。我們自編、自導、自演的節目贏得了隊裏職工和藏胞們的陣陣喝彩。這是我離開家鄉後在外過的第一個春節,也是我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一個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