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研究成果表明,生產於青藏高原上的農作物青稞,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綠色食物。青稞中富含β-葡聚糖、黃銅類等營養物質,特別是β-葡聚糖的含量為“世界之最”,食用青稞對降低血脂、增加胃動力、預防高血壓、糖尿病等具有獨特的保健作用。
曾幾何時,不少藏族幹部職工食譜上的主食糌粑,逐漸變成了米飯、麵食。如今,這一現象又在悄然轉變,越來越多的藏族人開始回歸傳統美食糌粑,越來越多的漢族群眾也漸漸喜歡上這種健康的高原食品。除了傳統的青稞製品糌粑、青稞幹片、炒青稞等食物外,青稞啤酒、青稞餅幹、青稞方便麵等采用現代工業技術的青稞製品開始走進人們的生活,並受到追捧。需求的增加,讓青稞這一高原傳統農產品煥發出勃勃生機。
十幾年時間裏,白朗縣的“洛丹”牌糌粑,就從一個小作坊的無名產品,發展成為西藏的知名品牌。記者來到白朗縣康桑農產品發展有限公司,公司位於噶東鎮貴熱村田野與樹林之間,其“洛丹”牌糌粑完全采用傳統水磨加工而成。據公司農民經理羅布丹增介紹,企業一年收購青稞500萬公斤,生產糌粑400萬公斤。
記者看到,羅布丹增最大的糌粑加工廠依地勢順坡而建,一條小河穿廠而過。加工車間裏傳出嘩嘩的水聲,飄溢著炒青稞的清香,記者隔著玻璃窗看到,整齊排列的水磨在河水驅動下,陀螺般飛快地轉動,青稞顆粒轉眼間就被磨成了雪白、精細的糌粑。羅布丹增說,一個水磨24小時可以生產近300公斤中等品質的糌粑。糌粑的品質越高,研磨的速度就越慢。
2010年,康桑公司隻有60多個水磨,目前是95個,今年底將增加到100個,即使這樣,仍然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羅布丹增說:“我們生產的糌粑產品主要銷往日喀則和拉薩。前一段時間,在山南地區澤當鎮租了一個店麵準備銷售糌粑,後來不得不退掉,因為目前的產量保證不了供應。”基於糌粑市場的供求關係,山東省援藏幹部曾建議羅布丹增采用產量更高的電動機械磨製糌粑,並且表示予以資金上的扶持。可羅布丹增卻婉言謝絕了,他表示將自己生產的糌粑始終保持“水磨糌粑”的原生態品牌。
但是,援藏幹部的另一項建議卻被羅布丹增認真采納並迅速予以落實。因為羅布丹增現有的糌粑包裝無法長途運輸、較長時間存儲,也無法進入超市銷售。援藏幹部就把他帶到山東省大型現代化生產企業參觀學習,並捐贈自動化真空包裝機,鼓勵他采用機械化、真空包裝,同時按照不同的品質、重量等級細分市場,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從而提升產品的保質期和附加值。
加工業的快速發展激發了當地農民種植青稞的積極性。這幾年,白朗縣連年青稞種植麵積保持在6.5萬畝以上,農民每畝收入1000多元。
白朗縣政府和康桑等龍頭企業還積極鼓勵農民種植安全無汙染的“綠色青稞”。據縣農牧局副局長名米介紹,政府積極推廣青稞優良品種,企業對生產綠色青稞的農戶進行補貼,並承諾以每斤高於普通青稞幾毛錢的價格進行收購。“去年企業‘綠色青稞’的收購價一斤兩塊二,而普通青稞的收購價則是一塊七。農民可以放心地種植青稞,不用擔心賣不出去、賣不上好價,收入也比以前增加了。”噶東鎮黨委書記尼瑪旺拉說。
據介紹,白朗縣去年種植“綠色青稞”1300畝,而今年則達到1.5萬畝,預計產量525萬公斤,總收入2415萬元,每畝比普通青稞增收600餘元。
白朗縣通過積極扶持青稞生產龍頭企業發展的辦法,帶動農民種植青稞的積極性,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綠色青稞”,讓傳統農產品青稞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近年來,在國家、自治區、山東省大小項目資金的不斷扶持下,經過全縣各族幹部職工和廣大農民的艱苦創業,白朗縣的糌粑產業得到了蓬勃發展,以康桑公司為龍頭的一批涉農企業相繼應運而生,為現代農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