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農民成為溫室大棚種植能手
自上世紀末以來,隨著溫室大棚種植技術的推廣,白朗縣世代種植青稞、小麥、豌豆、油菜及土豆、蘿卜、大白菜等高原傳統農作物的藏族農民,越來越多地掌握了從育苗、種植到采摘的全套溫室大棚種植技術,成為溫室大棚種植能手,從而發家致富。很多曾經隻在內地平原地區生產的青椒、西紅柿、鮑芹、草莓、油桃、櫻桃、西瓜等精細蔬菜瓜果,現在已經成為白朗縣的“自產蔬菜瓜果”。
自1998年以來,山東省援藏幹部開始在白朗縣不間斷扶持溫室大棚的發展。從最初的6個初級大棚開始起家,目前全縣已建成5300多個水泥玻璃結構的溫室大棚。山東省多批農業技術員和農民種菜能手陸續來到白朗縣,手把手地向當地藏族農民傳授溫室大棚種植技術。
據山東省援藏幹部、白朗縣縣委書記李季孝介紹,目前,白朗縣已有掌握溫室大棚種植技術的藏族農民1500餘名。去年,39名懂技術的藏族農民走出白朗,到日喀則地區西部各縣去推廣溫室大棚種植技術。包吃包住外,這些農民技術員每月還可以賺到3000元左右的現金收入。
來到年楚河南岸僅有45戶村民的彭倉村,熱情純樸的邊巴頓珠支部書記自豪地向我們介紹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他說,彭倉村村民們現在不僅把青稞種得更好更高產,同時又愛上了蔬菜瓜果的生產。目前,全村已經建起了108個溫室大棚,溫室大棚收入占到全村收入的40%。去年,彭倉村人均收入達到10012元,成為白朗縣為數不多的主要依靠農業生產收入過萬元的村子。邊巴頓珠說:“溫室大棚占地少,效益高。我家就有四個大棚,種了黃瓜、南瓜、西葫蘆等等。不用離開土地就能改變自己的生活,這讓我們感到很自在。”
據了解,白朗縣的溫室大棚不僅在日喀則地區獨大,在自治區也處於領先地位。目前,白朗縣11個鄉鎮中,除了兩個半農半牧的鄉鎮,其餘9個鄉鎮都發展了溫室大棚。全縣111個村,發展溫室大棚的就有90個,有的村基本上是家家戶戶都在經營溫室大棚,甚至一戶有多個大棚,生產蔬菜瓜果60多個品種、上萬斤,遠銷北京、廣州、濟南等地,出口尼泊爾。溫室大棚的收入已經占到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4%。
為了提升蔬菜瓜果的知名度,拓寬市場流通,白朗縣每年都要舉辦為期一個月左右的“蔬菜采摘節”,吸引來自拉薩、日喀則及內地的都市人饒有興致地提著菜籃子走進溫室大棚,享受現代農業的休閑與樂趣。
郭象崢常務副縣長說:“為實現農民的持續增收,我們創新思路,改變做法,向農民傳授溫室大棚技術,力爭實現技術本土化,實現由‘輸血’向‘造血’的轉變。”為了加快全縣蔬菜瓜果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白朗縣還建設了規模較大的示範基地,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推廣普及體係,力爭實現“技術大眾化,技術本地化”的目標,使每戶都有“技術明白人”。
山東省農民種菜能手張際明已經在白朗縣工作了十餘年。“開始我在鄉裏工作,後來到了農業科技示範園,主要是向藏族農民傳授溫室大棚的種植技術,現在越來越多的藏族農民已經掌握了全套技術,我也擁有一批藏族農民朋友了,這讓我非常高興。”張際明說。
隨著生產的發展,當地農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也在發生改變。這種變化,首先發生於農民的餐桌上,新鮮、綠色的蔬菜、瓜果已經普及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因為條件的限製,當地農民過去無法經常洗上熱水澡。如今,記者在巴紮鄉巴紮村村民拉巴次仁家裏看到,住宅的二樓上專門安排了一間洗澡房,接上了太陽能熱水龍頭、安有泡澡用的大木桶。拉巴次仁說,在縣政府的帶動下,村裏家家戶戶都建起了太陽能洗澡房,在家就可以洗上熱水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