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藏大地上的現代農業實踐(1 / 3)

後藏大地上的現代農業實踐

經濟與社會

作者:多吉占堆 梁書斌

秋初的後藏大地,年楚河畔,秋高氣爽,青稞飄香,素有“西藏糧倉”之稱的日喀則地區陸續迎來收割季節。位於年楚河畔的白朗縣,今年首次大規模運用現代農業機械進行秋收。9月5日,在巴紮鄉金嘎村邊廣袤的農田裏,成隊的農業機械往來馳騁,用機械化手段,迅速將金燦燦的青稞收割、運輸、儲存。“過去秋收要用兩個半月以上的時間,現在20多天就可以顆粒歸倉。”彭倉村黨支部書記邊巴頓珠很是興奮。

在忙碌的表象之下,白朗縣一場變革正在“破繭而出”。山東省援藏幹部正在和當地各族幹部群眾一起,開展一場在西藏曆史上具有“革命性”的現代農業實踐。在年楚河兩岸可以預見農業機械有望取代人力,承擔起春耕秋收的重任;旺盛的需求和產業化的發展,讓傳統農產品青稞煥發生機,青稞製品正在大步走向市場;世世代代在農田裏勞作的藏族農民,熟練掌握了溫室大棚種植技術,不僅自己致了富,更是走出家門,去向遠方“傳道授業”。現代農業的雛形,正在後藏地區的白朗縣顯現。

西藏農業發展迎來“革命性變化”

日喀則地區白朗縣位於後藏地區年楚河畔,這裏地勢平緩、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有著悠久的高原農耕曆史,是西藏自治區重要的商品糧油基地。

據介紹,白朗縣轄2鎮9鄉、111個行政村,總戶數7033戶,人口45856人,其中,農牧業人口43960人。全縣耕地麵積12.74萬畝,草場總麵積350萬畝。

今年5月4日,在白朗縣彭倉村村口的農田裏,插著彩旗的拖拉機、旋耕機、播種機等大型農機往來馳騁,身後翻起滾滾深黑色的“土浪”。不少身著藏裝的村民站在耕地旁觀看,臉上蕩漾著笑容。記者看到,這些農機中,有90馬力的四驅動拖拉機,據說一個小時就可以耕地、播種200畝。

當日,山東省農業機械捐贈暨白朗縣現代農機化示範縣項目啟動儀式舉行,白朗縣成為西藏自治區首個農業機械化示範縣。山東省援藏幹部、白朗縣常務副縣長郭象崢說:“前兩年試點,後三年推廣,白朗縣計劃用五年時間在所有平原地區實現農業機械化。”

“農機設備的應用把農民從高強度的田間勞作中解放出來,為增收致富提供了條件”白朗縣藏族女縣長貴桑說。

中共日喀則地委書記丹增朗傑說:“從‘二牛抬杠’到現在的機械化作業,這是一場革命。通過實施農業機械化,可以將大量的勞力從地裏解放出來,投入到第三產業或者勞務輸出,可以顯著增加農民的現金收入,從而改善他們的生活。”

山東援藏幹部領隊、日喀則地委副書記張寧波認為,日喀則農區要實現高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四個確保”(確保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確保國家安全和西藏長治久安,確保各族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確保生態環境良好),農業的大發展歸根結底要依靠科技,靠科技發展現代農業。

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路,白朗縣確定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模式,引入農機公司進行市場運作。縣裏還成立了11個合作社,在管理、政策、資金、服務、信息等方麵為農民提供便利,以加強對農機市場的管理和有效應用。

如同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借助民主改革的春風,西藏農村以鐵犁替代木犁一樣,如今在年楚河兩岸打造農業機械化示範縣又是一場“革命性的變化”,標誌著西藏高原的農業生產進入了一個新時期。以白朗縣為試點,西藏自治區正在積極探索高原地區現代農業和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新機製、新模式、新路子,逐步擴大試點示範輻射力度,從而進一步解放社會生產力,推動西藏高原現代農業的大發展。

產業化發展讓傳統農產品青稞煥發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