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聽後想了想,怎麼都覺得要在其位某其職,必須了解自己份內的事情,這樣才不枉拿朝廷俸祿,也才能讓天下的黎民蒼生心服口服。於是他命令將嗇夫樹為文武百官的楷模,遂將嗇夫封為上林令。此時,一旁隨同而來的謁者仆射張釋之卻不同意漢文帝的做法,認為此舉過於輕率,卻礙於漢文帝的麵子,隻好暗中提示漢文帝說:“陛下可知絳侯周勃是什麼樣的人?”漢文帝回答說:“那是長者。”張釋之繼續問:“那筆下看東陽侯張相如是何等人?”漢文帝說:“那也是是長者。”話說至此,張釋之進諫道:“夫絳侯、東陽侯稱為長者,此二人言事皆不能出口,也沒有像這個嗇夫一樣誇誇其談、口齒伶俐!而且,秦朝時,任用刀筆之吏,各個大臣以雄辯見長,不尚務實,所以隻經曆短短兩世就失掉了天下。”
漢文帝聽完張釋之的話後很有啟發。他突然意識到,一旦自己提拔了嗇夫,天下百姓都會以為能言善辯者就能得到提拔,做實事的人就越來越少了。如果自己在關注人才時隻重視口才,就很容易讓人們用油嘴滑舌來蒙騙自己,結果隻會如秦朝一樣,由於隻任用筆吏和善辯者而造成亡國。可以想象,社會一旦有了誇誇其談、不重實際的風氣必會造成巨大的危害。
鑒於此,漢文帝感覺到了升遷嗇夫不妥,於是收回成命就這樣避免了清談之風的出現。但是漢文帝認為像上林尉這樣的居高位卻始終不重實際、玩忽職守的人也不能輕饒,還是罷免了他的職位。從那以後,漢文帝就非常注意在用人上要“聽其言察其行”,官場之風得以淨化,同時也鞏固了漢文帝的統治地位,從此出現了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在多數人看來,能說會道的人都被視為精明能幹的人必是頭腦靈活之人,隻有頭腦靈活的人才能說的出來。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領導者很是欣賞這一類人,而這一類人也就容易恃寵而驕更加鑽研起“說”的門道。如此一來,便是清談之風盛行。長此以往,就沒人願意幹實事,反倒是那些高談闊論的人步步高升了。
管理者要避免清談之風,必須雙管而下:一是要防止清談的下屬,必須要求他們謹慎行事,判斷一個人的能力要從實際工作能力出發。二是嚴懲那些不務實事者。
孔子說到“聽其言而察其行”,但凡是“巧言令色”之人都要“毋取口銳者”。孔子的意思就是不能通過言談能力來選拔人才,而要重視他們的品德和才幹。判斷人才要用實際行動來評價人。實際工作當中,管理者在實際工作中,也必須貫徹孔子的這一理念,單純以言論來選拔人,那不一定能選拔出最有才能的人,這樣才能不讓自己的下屬沾染上清談的習氣。
顯然是張釋之的主動勸諫和積極溝通讓漢文帝在用人時能夠采取相對客觀理性的方式,文帝從此認識到了用人要更加注意務實和嚴謹。
改變墨守陳規的套路
墨守陳規注定了隻能用一種固定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而打破常規,靈活處理的話,就可以多及格角度去觀察,多幾個角度去分析,在常規當中發現突破的可能,尋求多種多樣的方法和結論,從而創造出一種更新更好的方法或產品。
從前有兩個賣木梳的人,有一天,其中一個人去寺廟賣木梳,和尚見到了就說:“你這人賣梳子居然賣到這來了,我們的頭上都沒有頭發,要這梳子何用?”
賣木梳的人說:“你們是用不著,可這每天來廟裏進香的人絡繹不絕,我看很多人都頭發散亂,進聖地廟堂有傷大雅,也對佛不尊重。要是在進香之前都能買一把我的梳子整理一下自己的頭發,豈不是顯得對佛有至高無上的崇敬和誠心,對寺院對您都是一種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