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賢不避親,不論個人恩怨
曆史上眾多的英名之主,大多都不記恨個人恩怨,而是不論親疏,獨以賢能與否作為挑選人才的標準。但凡賢才就都收入帳下,為自己所用。如此英明賢主才是知人善任之人,懂得用人的賢主能成霸業,則會於國於民都十分有利。
春秋時晉國大夫祁黃羊提到舉賢的時候,說到“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左傳·襄公三年》中就曾記載過一件關於他的事跡,他算得上是以身作則。
晉國中軍尉祁黃羊年老告老還鄉,晉悼公在他離開之前問過他該由誰來接替他的職務最為合適,祁黃羊馬上推薦了解狐,眾所周知,解狐是他的仇人。隻可惜正當晉悼公打算任命解狐為中軍尉時,解狐卻病死了。祁黃羊再次向悼公再推舉時舉薦的是自己的兒子祁午,他認為自己的兒子可以勝任。很巧的是中軍尉佐羊舌職去世了,悼公又問祁黃羊誰可接替其職,祁黃羊舉薦羊舌職的兒子羊舌赤可以勝任。於是,悼公采納了祁黃羊的建議,先是任祁午為中軍尉,再任命羊舌赤為中軍尉佐。祁黃羊的這一係列舉動都是唯才是舉的典型案例。第一,推舉仇人解狐,絕不是討好他的舉動,祁黃羊想的更多的是公正和公平,在他看來最能勝任此職位的人就隻有解狐。第二回,他舉薦的人選是自己的兒子。這是否是祁黃羊偏愛自己兒子的舉動呢?還有第三回,他舉薦的是自己的下級的兒子,難道也是偏愛自己下級的意思嗎?顯然不是,當時的很多人也不這麼認為,他們都紛紛讚揚祁黃羊舉薦人才“無偏無黨”,他推薦自己的兒子和屬官的兒子,都是因為兩人德才兼備,最適合這個職位才值得推薦。
有些人為了避嫌,不願推舉自己的兒子,即便自己的兒子最適合這份工作,也總是低調處之。如此做法實在也是在埋沒人才,不但是個人的損失還是國家的損失。祁黃羊在這個問題上舉賢不避親,掙脫了世俗的約束,一旦認為自己的兒子和下屬的兒子適合某個職位,就用於推薦,這是個正直的人的表現。
東晉中書侍郎郗超也因“不以私怨匿善”,力薦人才獲得了舉賢不避親的美名,受到了後人的讚揚。東晉時期,謝氏和郗氏都是朝中的望族。謝安曾任宰相,郗超曾任中書侍郎,隻不過兩家人一直都矛盾很深,彼此猜疑,關係緊張。當時,日益強大的前秦勢力一直對東晉虎視眈眈,企圖通過吞並東晉而奪取中原。整個形勢開始顯得非常緊張。為了解圍,謝安出班保舉自己的侄子謝玄領兵前去抗敵。郗超知道了這個消息後很高興地說:“謝安敢於去舉薦自己的侄子出征,很顯然說明他是個識才之人,謝玄如此有才能的一個人,必然不負薦舉。”此外,朝中還有些人總在議論謝安的舉動,郗超還幫助謝安在朝中做了一係列的解釋,隻希望朝中的諸臣能信任謝安,也同時信任和支持謝安所舉薦的謝玄。由於郗超在朝中的威望和實權,朝廷也同樣信任和支持謝玄,遂拜為建武將軍,領兵抗敵。受命於危難之中的謝玄,果然不負眾望,在比自己強十倍的敵人麵前,小心謹慎,仔細分析敵我雙方情況,沉著應戰,最終以少勝多,打贏了一場漂亮的勝戰,這就是曆史上非常著名的“淝水之戰”。
謝玄的淝水之戰,從根本上扭轉了北強南弱的局麵,也進一步保證了東晉王朝的安全。謝玄這個驍勇善戰的將軍在這場重要的戰爭中,突出表現了自己的傑出軍事才能,同時表現了傑出的軍事才能,郗超的胸襟和雅量也著實讓人驚歎不已。
合理配置人力資源
管理者在管理人力資源的時候,人力調配是其中重要的一個環節。“人力調配”實際上指的是管理者用一定的方式來調配人力資源,從而達到眾人步調一致的目的,最終通過眾人的合作完成工作任務。
人力調配這麼說起來並不難,實際操作卻不那麼簡單。作為個體,人人都會重視自己的意見和觀點,員工和員工之間的矛盾衝突時時可見。管理者若是不能很好地協調員工間的人際關係,不能把自己組織內部的員工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力量的話,組織的未來就很難有順利的發展了。因此在人力資源的調配過程中,第一個要考慮的要素就是員工與員工之間的關係,也就是人力資源是否合理調配,一旦員工之間有了摩擦,也必須讓員工彼此學會忍讓,相互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