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舉不避仇,用不避親”——樹立用人尺度(1)(3 / 3)

拿破侖曾有一句名言,他說:“獅子率領的兔子軍遠比兔子率領的獅子軍作戰能力強。”一方麵拿破侖已經能夠發現了主帥的重要性,另一方麵,他還明白了一個道理,簡單地所就是一山不容二虎,凡智慧和才能相當的人都不能紮堆。

由此可知,管理者在管理人才時,才能和智慧自然是必須考慮的要素,隻不過比起這個,員工之間的人力配置更是需要管理者費心思去思考的問題。舉個例子來說,大家都明白了。譬如一個部門有三個經理,彼此的級別相當,那麼該如何調配合適的人才來擔任這三個經理的職務呢?顯然是一個富有決斷力,一個具有協調能力,還有一個擅長行政事務。這樣的三個人放在一起才能組成一個有頭腦、善協調且有生氣的管理團隊,如此的人力資源調配算得上成功且完美的。要是換一種調配方式,換上三個都很擅長決斷的人在一起的話,那麼在意見衝突的時候,一定會是誰也不服誰,誰都不願意聽誰的;再或者是三個都具有行政能力的人在一起,這個管理團隊就再也沒有人能做決斷,而且還容易陷於瑣碎事物中;再如果三個人都隻有協調能力,那結果必然是既無人決策,也沒人做實際工作,事情也就做不成了。

管理人才的基本要求是要讓組織內的全部員工都團結在一起。其他一些管理者有的時候喜歡在調配人力資源時,適當地造成一些對立麵的存在,不過是出於怕員工組織形成鐵板一塊,出現自己難以控製的局麵。這種管理者的模式通常都會給組織和員工之間造成不可彌補的裂痕。優秀的管理者,多半都不會玩弄這種“權術”,因為他們明白玩弄權術的組織到最後就不能團結一致,同心同德了。一旦自己的組織出現“多頭馬車”且無所適從的情形,就須立即施行“手術”,以便減少內耗。當然,人力調配本身就需要給管理者的智慧,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的時候,消除彼此排斥和對立的現象是管理者在管理人力資源過程中不能忽略的問題。解決了員工間的對立現象是讓組織高效率運轉的最有效辦法,換句話說就是在工作開始之前,就合理調配人力資源,有相同或是類似才幹的人切勿安排在一起。

國外有研究結果表明,一個經理的管理團隊當中,一定要有以下幾種人才:一是直覺型的人作為天才軍師;二是善於思考的人去設計和監督管理規程;三是需要一個情感型的人專門負責聯絡和培養職員的責任感;最後就是必須要有衝動型的人才實施某些短期的任務。這個研究結果說明的正是互補律,通過互補所得到的標準和結果很顯然已經產生了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效果。要實現人才資源的優化設置,就無法避開這個問題。

現實中的事實也充分說明了人才資源的互補律確實在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有產生了很成功的互補效應。

唐太宗時期,名相房玄齡多謀,杜如晦善斷。兩人互補的個性和能力,在後世傳為了一段佳話。後人常常以房謀杜斷喻指同心協力,配合默契,同掌朝政,共謀國家大事。元雅琥在《上執政四十韻》當中就說夠:“房謀兼杜斷,蕭律繼曹遵”。

房玄齡隋末舉進士,任隰城尉。唐兵入關中,被李世民收入帳下,任秦王府記室。他曾參與玄武門之變,在李世民奪取帝位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貞觀元年(627年)房玄齡任中書令,後又任尚書左仆射,監修國史。在唐太宗時期,房玄齡長期執政,與杜如晦、魏征等人為唐太宗的重要謀臣。後封梁國公。

杜如晦隋末曾任滏陽尉。唐兵入關中,也同時被李世民納入帳下。李世民發現此人臨機善斷,官陝東道大行台司勳郎中。太宗即位後,累官至尚書右仆射,後與房玄齡共同輔佐唐太宗,並製定了各種典章製度。時人合稱“房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