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結果最佳的結構是能夠彼此互補,包括才能互補、知識互補、性格互補、年齡互補、綜合互補等等。領導者掌握了這五種互補的原則了以後,才能合理調配人才,把最適合的人放在最適合的崗位,企業也能選擇到最能產生價值的人才,也不至於陷入“無人可用”的境地,選擇人、留住人和管理人這三方麵都要綜合考慮。
常言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火車頭是火車跑得快慢與否的關鍵。在用人和管理人當中,如果能適度地提拔一些有能力的人,不但有利於本部門、本單位的發展,還可以通過這些人了解其他下屬的思想狀況,利於下一步更有的放矢地做好下屬的工作。
紙上談兵不是實幹家會做的事情,他們通常都會在工作中表現出很強的實幹能力。這個時代歡迎實幹家,不要空談家。空談家如何才能成為實幹家呢?現行很多管理者的辦法都是采用招聘人才時選用試用期的方法,等試用期滿,管理者再對成績作一個評價,決定哪些人能夠留下來,這個時候哪些是空談家,哪些是實幹家,以實幹試之,察其真才的做法就是如此。
發現了實幹家,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留住人才。
第一,要給予人公平的待遇,優待優秀人才的做法是最基本的。
第二,管理者要避免出現私心,避免一些嫉妒人才的表現。
隻有這樣的工作環境才不至於讓人才感到窒息和壓抑,愉快地為企業效力。
第三,舍短取長。
管理者必須明確是要求全責備還是舍短取長,這點很重要。求全責備的話,很多人才會因為小小的缺點而因此被埋沒,換一種方法,舍短取長,人人皆可盡力為組織工作,彼此互補,組織內部就不存在無用之人。
管理者要以史為鑒,曆代統治者對人才的考察都可以成為管理者借鑒的經驗。管理是否得力,不過一切都是相對的概念,還是要看用人是否得當。用其所長就得力,用其所短就不得力。其中最忌諱的就是勉為其難。讓員工去做自己並不擅長的工作,就很難做得太好,久了還會造成上下級互相猜忌。
管理者不能隻是一味地苛求人才的全能,善用受傷難過已有的人才才是真正優秀的管理者所具備的智慧。
真誠待人,以人為本
《中庸》說:“至誠可以前知”。誠,是對人格的要求,也同時對萬事萬物的基本依據。中國式管理中不強調“能力本位”,用人在於“擇人而任勢”。中國式的管理更注重真誠待人,以人為本。
三國時的袁紹一時雄霸一方,軍事實力非常強大,隻不過他一直執行的政策是“外寬內忌”,就效果來說,“外寬”問題不大,反倒是“內忌”叫他失了人心。
其實當時袁紹的手下人才濟濟,尤其是田豐。作為袁紹在軍中的別駕,田豐頗有學識,還是一名知名的謀士。當時劉備兵敗投靠袁紹,袁紹將其收納帳下。劉備勸諫袁紹伐曹,而田豐卻認為此計實不可施,於是直言諫袁:“操兵方銳,未可輕聽,若不聽良言,出師不利。”
袁紹詩歌心胸狹隘之人,聽了田豐的話後勃然大怒,下令要斬首田豐。後在眾大臣一再求情之下,才免於斬首,但死罪可免活罪難饒,田豐仍被囚於獄中。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起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昌,由此揭開了官渡之戰的大序幕。
袁紹舉兵南下這一消息迅速傳到了許昌,曹軍兵力較微,諸將認為要打敗袁紹實屬不易。可曹操卻認為:“吾知紹之為人,誌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於是曹操絕對起兵兩萬迎戰袁紹。
建安四年八月,曹操率軍進據黃河北岸重鎮黎陽,派臧霸率精兵入青州一帶,鞏固右翼,以防袁紹大軍突然襲擊許昌。曹操留於禁率步騎兩千駐守在黃河以南的重要渡口延津,還令東郡太守劉延守白馬,避免袁紹軍隊趁機南下,這是曹操駐下的第一道防線。九月,曹操回許昌,置主力在官渡築壘固守,這是曹操的第二道防線。袁紹進攻許昌的咽喉之地是官渡。十二月,曹操親自坐鎮官渡,嚴陣以待,隻等袁軍來犯。
正在此時,劉備突然起兵反叛曹操,兵力直殺曹徐州刺史車胄,占據下邳,屯兵沛縣,還積極和袁紹聯絡,企圖聯合袁紹夾擊曹操。曹操見勢,隻得具體分析了眼前的形勢,認為“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誌,而見事遲,必不動也”。遂於建安五年(200年)正月,率精兵東征劉備,一舉占領沛縣,收複徐州,轉攻下邳,還迫降了關羽。劉備全軍潰敗,隻有少量兵馬逃至河北投奔袁紹而去。官渡之戰前,曹操大勝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