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五湖四海,任人唯賢”——樹立用人準則(1)(3 / 3)

事情不可能都是完美的,好的一麵,就一定有不好的一麵同時存在。哲學上說,要具體看問題的主要方麵。趙人就做到了這一點,貓雖然會咬死雞,但它可以幫助防治鼠患,這點要遠比他家所受到的損失要大得多,兩害取其輕,所以他不願把貓趕走。平常生活中很多人也趙人家的那隻貓很像,他們能創造出不少成就,同時身上也有很多致命的缺陷,隻不過比起他們所創造的成就而言,這些毛病所犯的錯破壞性就小很多了。管理者要是好不區分地總是盯住他人的缺點和問題的話,如何去調動人才的積極性,又如何團結一個組織呢?

在管理的過程中不必總是苛求一些細枝末節的東西,有時以偏概全會抓不住要害。無論是用人還是做事,主流還是管理者最應該關注的東西,一點點的小事不應該成為妨礙組織向前發展的最終阻力。一個人有才能,但也有過失,如果功可抵過,那就別總把注意力放在過時上。

細節盡管有些時候能夠成為成不成大事的關鍵,但並不是所有的情況下都要把細節看得重於一切。管理者要提倡胸懷大局,不糾結於細枝末節,把人才的才幹看得重於他的缺點才好。成大事者不計較小事,成霸業者不追究瑣事。

戰國時期,衛國的苟變是個頗有軍事才能的大將,當時在他的手下有五百乘兵,大概是37500人的一支部隊。在那時看來能帶上這麼大一支部隊,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一員大將了。子思到衛國時見到衛侯時向他推薦了苟變,衛侯提到苟變是一名很有才的將領,隻不過他曾經在當稅務官時偷吃了農民的兩個雞蛋,所以衛侯不敢用他。子思聽了衛侯的話,勸他一定不要把剛才的那些話說出去,各國諸侯要是聽了去一定會笑話他的。子思覺得衛侯的想法錯了,其實用人和木匠用木一樣,都要“取其所長,去其所短”,衛國此刻正是需要軍事人才的極端,如何能因為偷吃兩個雞蛋的小事而棄用一員大將呢?衛侯聽了子思的話以後,才知道自己的想法實在欠妥當,缺少大局觀念如果沒有子思的推薦和勸導,衛侯興許就此失去了一員大將。

廣納納士,招納天下的賢士為自己的組織服務,來推進組織的進步和發展,切勿嫉賢妒能,那是愚蠢者的行為。

選撥人才要唯才是舉

人才是成事與否的決定性因素。古代逐鹿中原者,人才濟濟者才最終成功,失道者寡助通常隻會和失敗相伴。而人才的有無,最終卻取決於能否唯才是舉。

《戰國策》中記載,縱橫家蘇代和燕昭王在談話中,提到了有兩種不同作用的人:一種是品行好的人,孝如曾參、孝己,信如尾生高,廉如鮑焦,這些都是品行好的人。隻不過這些人在蘇代看來,孝如曾參、孝己這樣的孝子,隻是孝父;信如尾生高隻是做到不騙人;廉如鮑焦也是隻做到不偷人錢財罷了。另一類人是具有才能的人。有進取心的人總想著有所作為,蘇代說他自己就是這種人。蘇代在談話中比較了這兩類人,第一類人他認為盡管道德品質很高,卻缺少了很重要的進取心。而具有進取心的人,才能建功立業,才能輔助君王成大業,於國於民才真正有利。

西魏大丞相宇文泰一向是個懂得人才重要性的人。動蕩的年代裏,宇文泰主張知人善任,反對“州郡大吏,但取門資”而“不擇賢良”的做法,提出在選拔人才時要“當不限蔭資,唯在得人”,在他作為大臣相期間,很多真才實學的人才,如蘇綽等人都得到了提拔。蘇綽,陝西武功人,因才華出眾經人推薦,官拜行台郎中。宇文泰在和蘇綽接觸了一段時間之後,了解了蘇綽的才華之後,就找了個機會把他留下來用心交談。一番交談過後,宇文泰對屬官周惠達說:“蘇綽真乃奇士,我將把政務委任給他。”沒過多久,蘇綽就被擢升為大行台左丞,參予國家機密要政,宇文泰也從此很是器重這樣有才華的人。從此以後,蘇綽也成為了宇文泰最得力的助手,在大力改革官製,頒行均田製和創立府兵製等製度的推行中發揮了個人的才華和貢獻,也幫助宇文泰強大了西魏,為北周政權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舉薦人才的過程並不簡單,因為愛才所以才會任人唯賢。很多人才都是在反複曲折的過程中被發現和啟用的。北宋宰相趙普被後人譽為“半部《論語》治天下”,在相位的幾十年間,趙普對北宋政權的建立和鞏固做出了巨大貢獻。趙普之所以能在幾十年代的時間裏作出如此大的貢獻,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做到了任人唯賢,在薦賢用人上,他總是不遺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