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人才濟濟,遍布五湖四海,企業不是找不到合適的人才,而是沒有選對用人準則。如果一個企業在用人上總是任人唯親,那這個企業也走不了多遠。因為隻有人才才是企業發展的動力。
選拔人才的三種禁忌
人才必是在某方麵有特殊特長的人,但這不意味著他是盡善盡美的,這也是不現實的,這就和世上沒有一無是處的庸才一樣的道理。自稱完美無缺的人不過是在自欺欺人,往往都是些二流角色,一個某方麵才能十分突出的人,一定在其他方麵的缺陷也十分明顯。才能越高的人。這個世界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
對待人才要有一定的智慧才行,必須知道如何正確地對待人才。
第一,一定不能求全責備。
南宋的戴複古在《寄興》詩中寫道:“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後世將這幾句詩總結成了一個成語:“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意指任何人都不可能每個方麵都非常完美。關於這一點,中國古代不少文人學士都用自己的方式有所描述。《呂氏春秋·舉難》中就指出:“尺之木必有節目;寸之玉必有瑕疵。”屈原在《卜居》中也寫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明代宋濂在《潛溪邃言》中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功有所不全,力有所不任,才有所不足。”一個人若是在某些方麵做得不夠,有能力難以企及的地方,這就是人無完人的具體闡釋。既然人無完人,自然就不能對人才求全責備。
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林肯總統聽到某人提及自己新任命的總司令格蘭特將軍有嗜酒的毛病,很多人都認為他難以擔當此重任。林肯卻一直不同意這種說法,他說:“一旦我知道格蘭特將軍喜好的酒是什麼品牌,我會立刻送他幾桶,隻要他喜歡。”兒時在肯塔基州和伊利諾州長大的林肯總統,自然不會不知道酗酒貪杯之人一定難成大事,但那時格蘭特將軍對他來說更重要的意義是,隻有他才是所有北軍將軍中最有才能的將軍,他能夠統籌全局,決勝千裏。曆史證明,格蘭特將軍著實成為了改變南北戰爭雙方局勢的重要人物。林肯總統對格蘭特將軍的任命堪稱是一次有成效的任命,證明了林肯用人政策的正確性,他的用人政策不是求其人之所長,卻不是苛求其人為“完人”。
林肯總統也不是一開始就明白這個道理,也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後才學會了這樣的用人策略。在啟用格蘭特將軍之前,林肯總統也試著任命過其他的三四位將軍,當時他的標準就是追求“完人”,這些人身上不能有嚴重的缺點,但是結果卻叫林肯總統很是不滿意,甚至在北軍的人力或物力方麵都占有極大優勢的情況下,特別是1861年至1864年這3年間,戰爭沒有一點進展。
管理者所用的人,要是都無任何缺點可言的,那他所在的組織頂多就是一個平凡的組織。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任何人都不是盡善盡美的人,凡完美的人都隻存在於幻想當中。即使是天才,如果用全人類的知識、經驗和才能標準來衡量,也不會每項標準都完全合格。世界上沒有“完人”,隻不過某些人在某些領域的優勢要比其他人更明顯罷了。
因此總對人才求全責備,反而會影響管理者了解人才的真正實力,甚至還會對人才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曆史上這樣的事例不鮮見,很多賢才都因此而蒙冤或是遭到陷害,造成這種局麵的根本原因是管理者太過吹毛求疵,像是為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的司馬遷,卻被漢武帝處以腐刑,讓他遺恨終生。對朝政有意見的蘇軾也是因為寫了幾首諷喻詩,就蒙受了“烏台詩案”之冤,下半生幾乎都在貶逐中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曆史上被小人陷害誣陷而蒙受不白之冤的賢才實在是太多。
凡有成效的管理者一般不會有這樣的問題:“他和我相處得好不好呢?”他們最經常思考的問題是:“他會做出什麼貢獻?”關於員工能做什麼,他們也很少這麼問,卻會考慮究竟這些員工在哪方麵能做得最好。用人的原則在於了解哪些人在哪些領域有特別的特長,這一點不能差不多,也不能將就過得去。知人善任,工作中的每一個人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這才是一定的。工作中管理者也總是提到有“完人”或者“成熟的個性”,其實並不是實際意義上的完美,不過是忽略了其他的缺陷,主要用來強調人才身上最特殊的天賦,隻要盡其所能於某一項活動、某一個領域、某一種工作中的能力突出了就好,不必吹毛求疵。類似一位物理學家,即使是像愛因斯坦那樣的天才,也不可能在遺傳學或心理學、醫學等方麵有同樣傑出的成就。每一個人都隻能在自己所擅長或是熟知的領域裏有所成就,頂多是在極少的幾個方麵達到“卓越”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