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群居動物,個人的努力在集體當中是有影響促進存在的。這個社會裏的每一個人若是都身心健康,那麼這個社會也將是健康的。應該說,個體和集體幾乎是分不開的,彼此影響,彼此關聯,這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項特質。社會如此,小集體呢?管理者是不是也要考慮一下如何發揮這項特質呢?首先要做的是要認識到作為“身為萬物之靈”的神聖,並對事物的真相有個清晰且客觀地了解,從而培養判斷與應變的智慧。另外還要做到的是去徹底思考並了解做領導的價值與真諦,在實踐中鞭策自己。一個正直的管理者有一副公正無私的胸襟,管理者的真實意義才會真正實現。
關於正直行為,早在幾千年之前孔子就曾給予高度評價,他說到管理者若是正直的話,可讓自己免於災禍,盡管不正直的管理者也能夠生存。統治者必須提拔正直的人才,遠離邪惡的人,老百姓才會安居樂業。衛國大夫子魚是一位正直的官員,當時衛靈公聽信奸人彌子瑕的讒言,子魚多次諫言都沒有結果。直到自己臨死前,子魚還囑咐自己的兒子不要在正室為他辦喪事,以此為“屍諫”,為的是讓衛靈公能夠認清彌子瑕的奸人麵目從而遠離他,同時重要蘧伯玉。如此道義現在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子魚為了國家的利益敢於發表和堅持自己的觀點實在難能可貴。此外,正直的品格還表現為按原則辦事,不徇私情等等。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古往今來,帝王將相都明白一個道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個道理通常被他們用來收攏人心,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要得人心就必須深諳此原則,才能得天下。用人先要信任對方,即便這個人才在某些方麵還存在著一定的欠缺,但也必須信任他,隻有信任才會給他最大的鼓勵和支持。過多的防備對方隻會讓人才感覺缺少被信任感,缺少支持和鼓勵的力量。
用人不疑在曆史上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孫權信任諸葛瑾。
諸葛瑾(公元174~241年),字子瑜,琅琊陽都人,是諸葛亮的兄長。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侯爭霸。此時的諸葛亮還在隆中躬耕隴畝,後經劉備“三顧茅廬”才得以出山受到重用,其兄諸葛瑾,在江東避亂,由孫權的妹婿弘谘向孫權推薦,慢慢受到了孫權的禮遇。初為長史,後為南郡太守,再後為大將軍,領豫州牧。
孫權的很多部下看到諸葛瑾受到重用就萌生了嫉妒之心,總在背後中傷他,傳言諸葛瑾明保孫吳,暗通劉備,是諸葛亮派到東吳的奸細。不久在東吳關於諸葛瑾的謠言四起,鬧得滿城風雨。當時隻有名將陸遜明辨是非,知道諸葛瑾不是那樣的人,即刻上表保奏,向孫權進言諸葛瑾心胸坦蕩,忠心事吳,全無謠言中所說的那般不忠,懇請孫權不要聽信讒言,更需要消除對諸葛瑾的疑慮。
孫權聽完以後說道:“子瑜與我共事多年,恩如骨肉,相互之間十分了解,尤其是他的為人,我就更清楚了。他絕不是那種能夠會幹出不合道義的事情的人,也不會說出不合道義的話。從前劉備遣諸葛亮來東吳的時候,我就曾對子瑜說過:‘你與孔明既是親兄弟,且照理說弟弟應隨兄長,此時你為何不把自己的弟弟留在東吳呢?如果你強硬地要孔明留下來,相信他也不會違抗你的意思,到時候我再修書給劉備,相信他也不會不同意的。’當時子瑜是這麼回答我的:‘我的弟弟諸葛亮已是劉備手下的軍師,理應效忠劉備;而我是你的手下,自然就要忠於你才對。這種歸屬決定了君臣之分,從道義上說,君臣之間無論如何都不能三心二意。諸葛亮不可能留在東吳,我也不可能到劉備那去,這是一樣的道理。’我聽過這些話建議後才知道諸葛瑾是個多麼正直且高貴的人,怎麼可能是流言中所傳說的那一類人呢?我相信子瑜是不會負我的,我也絕不會負子瑜。不久以前,我看過一篇文辭虛妄的奏章,於是先封起來並派人送去給子瑜,還特地修書一封給他,很快就接到了他的回信。信中他論述了天下君臣大節自有一定名分的道理,我看後十分感動。確切地說,我和子瑜算得上是相知有素的知己,外麵的流言蜚語絕不能讓我失去對他的信任。你和他也是好朋友,這點我知道,你對我也是非常真誠的。既然這樣,我就和過去一樣先把你的奏表封好,也交到子瑜那去讓他看看,也好讓他明白你的一片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