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察德識品,以德為先”——樹立用人標準(1)(2 / 2)

看到客人撞到玻璃,亨利忍不住笑了,對約翰說:“這些人還真是傻,這麼一大塊玻璃居然看不見,還撞上去了。”

約翰聽完,不同意亨利的說法,他說:“我倒是覺得他們一點點都不傻,傻的是這塊玻璃的設計者。如果那麼多人都會在那塊玻璃前麵犯同樣的錯誤,就說明他的設計確實有很大的缺陷。我們現在要想的應該是如何修正這些缺陷,而不是去嘲笑那些裝上玻璃的人。”

亨利聽完的約翰的話以後,就立即跟該公司的經理提了意見,經理采納了亨利的建議,隨後在在這扇玻璃門上貼上一根橫標誌線,打那以後,來訪的客人就再也沒有撞到玻璃門了。

說這個故事是為了說“修路原則”,修路原則是指一個人在同一個地方有兩次以上的機會犯同樣的錯誤,或者說不同的兩個以上的人在同一問題上犯同樣的錯誤。這兩種情況都不說明人有問題,而是說明在他們犯錯的地方存在一定的缺陷,也就是修路原則中的路有了差錯。意識到這一點,作為管理者就不能隻是簡單地管人,而要先修“路”。

就管理本身而言,要提升管理的質量最快的方式就是一天進步一點點,完善一點點,每個人每一次都能因不斷修“路”而進步一點點。所謂的修路就是在為自己的組織完善改進製度和規範,“修路”指的就是指製度建設。

“修路原則”證明管理者管理的對象重要的是製度而不是人,管理者要做的是去製定讓人各行其職的製度,這就好比是修築讓人各行其道的路。

管理者要以德為先

管理者的正氣是會在組織內部對下屬起到有很強的示範效應,道德品質的影響力可以上行下效,會有很強的感染性。有一種這樣的情況很是常見,道德品質優良的人,對周邊環境氛圍影響是很巨大的,周邊的氛圍在他的感染下也會形成一股正直的風氣。所以說即便是一個很好的團隊,倘若管理者本身的道德品質並不怎樣的話,很快一股歪風邪氣就會在團隊內部蔓延開來。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管理者要懂得做好自律,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質,注意自己待人接物的方式,注意處理好與同事、下屬、家人的關係,時刻保持一種很高尚的道德風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過分地要求管理者要盡善盡美自然是不科學的,不過還是要要求管理者要做到凜然正氣才是。

唐高宗李治時期,狄仁傑曾任大理寺丞。一次,兩個武官因誤砍昭陵(李世民陵墓)的柏樹按律被罰削職為民,可是剛剛登基的唐高宗意氣用事,下令斬首二人。在狄仁傑看來,這樣的判罰未免太重,畢竟兩人犯的不是死罪。李治聽了狄仁傑的建議後十分惱火。狄仁傑立刻反駁說:“犯顏直諫,自古以來認為很難。臣以為,如果遇到夏桀、商紂那樣的暴君,自然很難;但若遇上唐堯、虞舜那樣的賢君,其實很容易。現在,按照法律來說,二人並未犯下死罪,陛下卻下令斬首,這是使大唐法令失信於天下。如果因一棵柏樹而殺害兩名武官,後代將如何看待陛下。臣所以不敢接受這樣的命令,是擔心使陛下陷於不道的境地。”狄仁傑一番話後,高宗李治冷靜了下來,他明白狄仁傑說的每一句話都很有道理,最終隻好收回成命,同意不斬首這兩名武官,隻將他們削職查辦,流放到嶺南。不久,狄仁傑就被高宗晉升為侍禦史。

北宋時,時任同州觀察推官的錢若水,接到了這樣一宗案件,一富戶家女奴失蹤,女奴的雙親上訴知州,此案件由知州命錄事參軍審理。該錄事參軍曾該富戶借錢,結果卻沒能如願,於是錄事參軍始終對此事耿耿於懷,於是在判案期間就趁機捏造莫須有的罪名,誣陷富家父子數人共殺女奴而沉屍水底,遂失其屍而不得,理當處死。富戶因受不了嚴刑拷打的苦痛最終屈打成招。之後,知州複驗,皆以為實,欲以證據確鑿而結案。結案之時,隻有錢若水一人不認為事情結果如此,於是他吩咐暫時不要結案,還自己暗地裏四處拜訪女奴的家人以尋找女奴的。10天後,他最終找到了女奴,富戶父子才因此得以釋放。富戶父子被釋放以後特意前去拜謝錢若水,他竟閉門不見,還讓人轉告富戶父子此功勞是知州所為,自己並不知曉。另一邊,知州也希望向朝廷奏報錢若水之功,錢若水同樣也不接受。因為錢若水認為自己不過是在履行自己的義務罷了,這是他的為官之道,為官決獄但求獄事正,人不冤死,而論功求賞則非其本心。後來宋太宗得知自己有錢若水如此賢能的人臣,遂授其為樞密副使。身居高位的錢若水也始終以正直形象示人,不改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