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看一則《聖經》裏關於“賺錢”的經典故事:
主人要出遠門,總害怕有人會來家裏偷走自己的金塊。於是,他把自己的3個仆人都叫過來,把自己分成三份分給這3個仆人,一份是1塊,一份是3塊,一份是5塊。等到主人回家以後,3個仆人再把自己保管的那份金塊還給主人。
到主人回來的時候,第一個仆人交還了1塊金子。他怕金子被人偷走,就在主人走了之後裏三層外三層地包得嚴嚴實實的,埋在一棵大樹下麵,金子一定是完好無損,不過還隻是1塊而已。
第二個仆人交還了5塊金子。因為他把金子存進了銀行,賺了兩塊金子的利息,加上本金的3塊,最後一共有5塊。
第三個仆人交了10塊金子。他拿到了主人的5塊金子以後就換成了錢做可生意,結果賺了大錢,賺來的錢又可以多買5塊金子,於是5塊金子就變成了10塊金子了。
想想不管誰是這個主人,應該最喜歡的就是第三個仆人吧,隻有他讓自己的財富翻了一番。第三個仆人代表了一類人,他善於思考,也善於動用自己手中已有的資源去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賺得更多的財富。他的做法不像第一個仆人那樣總是固守著自己的財富,結果一點都沒有增長,也和第二個仆人保守的儲蓄方法不同,他的做法更具挑戰性和創造性,盡管有一定的風險,但它可能給第三個仆人換來更高的回報以及主人的賞識。同樣的,第一個和第二個仆人的做法也同樣給了大家一定的啟示:害怕風險而因此畏首畏腳,實在不是主動有所為的人行事風格,缺少主動出擊的念頭結果隻會是一事無成,或收獲不多。
1塊金子、5塊金子和10塊金子,這就是無作為和有作為之間最具體的區別了。
對於員工來說,有作為意味著一切都會有,不作為就等於結果是一無所有。
一個追求生命質量的人絕對不允許自己在工作中是毫無作為的,不作為對他們來說就是犯錯,就是對人生的不負責任。因此,在他們的思想意識裏,工作必須做出一番事情來,否則就愧對自己。
現實當中,有兩類人最經常出現不作為的情況:一類是愛偷懶的人。他們做事都愛隨大流,特別是利益不明的時候,或者是即使有利益,也不是現實利益的情況下,他們往往會失去積極性。因為獲取這些利益對他們來說是要依靠長期的努力和不懈的挑戰才能實現,仿佛那利益看起來是遙遙無期,這難怪他們犯懶不願意去做了。還有另一類人,工作中的他們總是害怕承擔各種責任,所以選擇了不作為。做不好工作他們總是覺得會丟麵子,要承擔責任,為了明哲保身,於是放棄了有作為。於是,現在有些身居要職的人,也因此在工作中不作為,但很多管理者看來“不作為就是犯罪”。其實不管是犯罪,還是犯錯,不作為都是消極的態度,既然想要工作,就用主動積極的心態去為自己和組織做點什麼,不能總想著偷懶或是害怕承擔責任,而最終無所作為。
作為自然人的存在,人生在世誰都要衣食住行各方麵的基本需求。人們之所以工作,首先考慮的是保障自己的生活,滿足自己的需求,為了生活更好,房子更大,吃得健康,自己的生活更有保障,誰都有權利這麼想,不是嗎?
是誰阻礙了自己有所作為呢?
事實上,除了自己就別無他人了,自己就是阻礙自己有所為的最根本原因。沒有什麼人能夠阻擋自己前行,自己對自己的束縛才是最可怕的。
有些人心裏總有些奇怪的想法,他們會問自己為什麼總要工作,回答是需要吃飯生活,隻能工作賺錢。有如此想法的人工作時總顯得特別的僵硬,不求聞達,工作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像樣的業績了,權當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日子不但乏味,生活水平也難以滿足自己的要求。另外一部分人,剛剛開始工作的時候信息十足,熱情滿滿,漸漸地感覺工作索然無味,這就是俗稱的“職場亞健康”狀態。工作仍舊工作,隻是狀態已經不對,工作得很痛苦,隻能依靠自我麻痹和寬慰自己來堅持下去。在他們眼裏,自己既然不是組織的管理者,更不是老板,自己做得越多,代表著被老板剝削得越厲害。這類員工通常被認為是“牙膏式”的員工,每天上班都是按部就班,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像牙膏一樣,老板擠一下,他才出來一點。他們隻是機械地完成任務,沒有創造性地和自動自發地工作。工作中的他們沒有主動,隻有被動,死氣沉沉的他們在業績上也沒有進展。這樣一來,他們最終傷害的不是組織,而是他們自己。看似是組織在占他們的便宜,實際上這種不好的心態最終毀了的是他們的生活。
看到這,就請先問問自己思考是不是曾經思考過以上的那些問題。如果沒思考過的話,那麼可以很榮幸地告訴自己,自己確實是有個有作為的人,未來的生活會更充實和美好。如果有也不可怕,既然自己曾經走過一點彎路,那麼現在就應該知道別再無所作為,要好好地為自己的未來規劃一下。